他带领的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团队——曾圆满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三颗原子弹试爆塔架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塔架安装任务。
李吉,第二炮兵某安装团团长。近年来,他和全团官兵先后出色完成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圆满完成近百项国防阵地勘测、钻探、安装任务,多次受到军委和总部表彰。日前,李吉被二炮评为“砺剑尖兵”。
紧贴实战
硝烟弥漫,战车滚滚。伴随着隆隆轰炸声,一场实战条件下的应急作战工程保障抢修演练在某大山深处拉开帷幕。李吉就是这场演练的组织者。
“X号阵地遭导弹袭击,损伤情况不明,派你部应急保障抢修分队立即实施抢修!”李吉传达完命令后,数十名官兵驾驶工程抢修车火速赶往抢修地域,并迅速投入战斗。
架设供电线路、抢修应急供水、抢通通信线路……仅用半小时,他们就出色完成了阵地设施抢修任务。
“只有真正做到紧贴实战准备,不断强化打仗思想,才能缩短打赢距离,进入实战状态。”作为新一代的导弹“筑巢人”“护巢人”,李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一次演练中,李吉发现,虽然经过近几年的严格训练,官兵的专业技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演练中很多官兵由于不能快速进入战位,抢修进度总是不理想。
是不是方预案制订还不够科学?当李吉提出这一想法时,有人劝他:“这些都是通过几年时间、上百次演练摸索出来的经验,不能轻易下结论。”
“部队战斗力在提升,实战要求在提高,裹足不前牺牲的只能是战斗力。”李吉说。
为此,李吉带领保障分队官兵针对战场任务变化进行反复演练论证,检验方预案操作性、实用性,并根据论证情况组织精干力量对各类方预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订,细化到每一名官兵、每一个岗位、每一台设备。实战演练显示,新修改完善后的方预案更加科学、缜密,部队抢修速度成几何倍数提高。
随后,李吉又实施了“陌生地域锤炼保障分队”“依托再建工程检验保障分队”等一系列“大动作”,每个动作都突出“准”“狠”“实”,使部队应急抢修保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打造精品
李吉任团长后,是这个团施工任务最繁重、工点最分散的时期。面对只有“超常规施工、超强度作业、超负荷运转”才能完成的艰巨施工任务,他却能向每个使用单位拍着胸脯保证质量。这种自信,源于对自己部队实力的了解和对工程质量的负责。
2009年6月,部队担负的一项工程急需一批某型号槽钢,但驻地市场暂时缺货,而规格稍高一些的型号却超出了预算。有人建议,使用库存规格稍低的槽钢,不仅不影响施工质量,还能填补其他材料超支的漏洞。
“宁可‘质量过剩’,也绝不能在质量上出现丝毫问题。”李吉果断要求从市场上采购规格较高的槽钢。
为了追求工程质量的精益求精,李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制订了《安装工程量化管理细则》《团各类人员职责细化》等规章制度,深化“施工程序化、作业规范化、质量标准化、考核指标化”的正规化施工模式,确保施工质量。同时,他还统一施工标准,设立质检组,对每个施工点位进行检查和指导。
在李吉的领带下,这个团先后高标准完成了近百项阵地安装、勘测、钻探任务,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质率达98%以上,被总部表彰为全军应急作战战备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人才至上
李吉认为,锻造打赢未来战争的人才队伍,不仅要了解目前的状况,还要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一场应急保障演练中,阵地抢修战斗刚打响半个小时,一支保障分队就遭到袭击,2名主力骨干“阵亡”,分队其他队员慌了手脚,导致抢修超出预定时间近半个小时。
“战争中人员伤亡和战斗减员在所难免,但少了一两个‘顶梁柱’就垮了一个分队的问题将成为制约保障分队战斗力提升的‘瓶颈’。”李吉和团党委“一班人”提出了“按照打赢标准培养尖子人才、复合型保障能手”的口号,在所有施工分队和保障抢修分队实施“强化一能”和“多专多能”训练。
李吉带领作训部门人员住进连队,指导连队按照“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每名官兵量身定做成才计划,并明确培养标准、培养方式和责任人。
为提高军事训练的效果,李吉在部队广泛开展了安装专业“三讲”“五步”训练法和“以工代训”四大创新训法的科研攻关,对工程营长、连长和关键岗位操作手的“两长一手”岗位资格认证加以固化,定期组织保障分队在夜间、深山等复杂条件下练战术、练技能,让官兵精通本职专业、通晓多种技能。
在李吉的带领下,这个团80%的指挥员达到了懂施工、会指挥、善管理的标准,35%的技术干部成为专家型人才,90%的官兵成为各专业技术能手,上百名官兵成为“多专多能”型人才,有效提升了部队的整体和持续作战能力。在2009年上级组织的实战保障演练考核中,这个团取得了7个单项第一、总体成绩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创新施工
“施工就是打仗,阵地就是战场。”李吉经常教育官兵,要瞄准提升战斗力推进施工创新。
2007年,这个团担负了一项重大节点工程——半年内完成一年工程量的某阵地主体安装工程。这项工程不但任务量空前,而且还要与土建施工交叉作业,成为团队历史上任务最为严峻的安装工程,在二炮工程建设史上也是罕见的。
“我们一定能按时按质完成任务。”立下“军令状”后,李吉在施工一线蹲点半个月,针对与土建交叉作业的实际,大胆提出了“分阶段、分区域、分梯次”滚动施工组织模式,并采取“转战打歼灭战”方式,灵活机动地下达每周计划,见缝插针地与土建渗透交叉作业。
同时,李吉还果断改变了传统的注重统管统筹的施工管理模式,根据每个班组担负的任务和施工能力,制订《施工计划网络节点图》,实现对各专业、各班组任务部署的动态控制,走开了“任务明确到班、进度细化到天、材料准确到件、机械精细到台套、计划适时有调整”的精细化管理路子,充分发挥了人员、装备、物资的最大效能。
采用了新的施工组织模式,李吉带领官兵不但提前20多天完成施工任务,而且刷新了二炮工程安装史上的3项新纪录。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官兵每周都能保证至少一天的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