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
踏浪冲锋
欢呼胜利
引子:两帧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镜头
2010年,又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春。顶着江南迷蒙的烟雨,记者再次来到位于钱塘江畔的南京军区某师。在跨入新世纪后的10年中,记者曾多次造访这里,透过这支两栖机械化劲旅的每一变化,追踪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轨迹。
在记者的笔下曾记录过这样两个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历史镜头:
一是10年前世纪之交的一场演练。当时,这个师的硬六连第37任连长贾新军,乘坐两栖装甲车,借着晨雾的掩护,指挥全连10辆装甲铁骑编成战斗队形向“敌”发起进攻……这场“两栖装甲步兵连进攻演练”,是硬六连61年历史上第一次机械化作战演练。
二是去年入秋的一场三军联合作战演练。硬六连第40任连长王勇敢率领铁骑在演练中担任一梯队主攻。他们在师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统一指挥下,无坚不摧……与世纪之交那场演练不同的是,刚刚进行了第二次机械化改装的他们,驾驭的已不是当年的铁骑,而是信息化程度更高,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都更强的国产新型两栖步战车。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也不仅仅是连队自身作战能力的提升,而是和全师上下一道瞄向新的目标: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早春的钱塘江宽阔、平静而深邃,全然没有大潮来时的那种沸腾和喧嚣。置身其间,记者突然想到:这情形是否恰如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发展情形,在走过10载复合发展之路,经历过变革大潮初起时那种“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澎湃之势后,也走向“静水深流”,酝酿着更深层次的突破,积蓄着向更高目标冲击的力量?
10载复合发展使军事变革站到一个新的起点,它最鲜明的标志就是把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为追求的新目标
新的挑战与新的发展同时到来
关注中国陆军机械化发展的军事专家,一定不会忽视去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一个画面:当由硬六连所在师组成的两栖装甲方队驶过天安门时,人们看到的并非熟悉的老战车,而是首次亮相的配备先进信息系统、导弹、火炮和强大动力的新型两栖突击车。显然,这支由传统步兵改装的两栖机械化部队,仅仅不到10年时间又开始新一轮改装。以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为内容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正在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推进。
历史的机遇从来都与挑战并行。师长王秀斌是部队复合发展的亲历者,他向记者讲述了前后两次改装官兵不同的心理变化:
10年前,当这个师的官兵敲锣打鼓,把披红戴花的两栖装甲铁骑迎进军营时,兴奋之情无以言表。对于几十年来都是靠步枪、手榴弹、铁脚板打仗的官兵来说,这些机械化装备的到来,意味着部队将要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许多人至今还记得,为迎接这种变化,师党委“一班人”带头走进训练场,钻机械化、学信息化,开第一车、打第一炮……
然而,当第二次改装到来时,看着各方面都比老装备拥有无法比拟的全新两栖步战车和突击车,全师官兵虽然还是异常高兴,仍然是敲锣打鼓、披红戴花,但心境却有了微妙变化。面对新装备,他们已不像头一次走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兴奋之外,又多了几分冷静。在经历过10年复合发展,随着新装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他们思考的焦点已不再仅仅是如何让单一武器平台尽快形成战斗力,而开始更多地考虑怎样对它们进行科学整合和运用?如何让这些年复合发展的成果从量的积累达到新的质的飞跃?
第二代新装备的到来,使师党委“一班人”在转瞬间突然意识到:部队建设又站上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怎样推动部队军事变革向深层发展,又该把突破口选在哪里?
正在这时,胡锦涛主席关于军队建设的一次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到部队:要认真总结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化对信息化建设特点规律的认识,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我军信息化建设……要从实战需要出发,把信息化着眼点放在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上。
这段讲话使思考中的师党委豁然开朗。为把全师官兵思想统一到胡主席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一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部队10年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经验,在新的起点上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大讨论,在全师上下轰轰烈烈开展起来。随着讨论的深入,官兵们在这样一些根本问题上廓清了认识:
——10年复合发展,使部队建设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取得了喜人成果,但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有巨大差距,必须确立更高的目标;
——提高部队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根本之点就在于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这是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基本形态,是衡量部队现实和未来战斗力的根本标准;
——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核心是运用信息系统把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集成为整体作战能力。
在坚持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信息化主导下的有机融合,正成为部队深入推进军事变革的科学选择
从信息装备“超市”到信息融合“路线图”
2008年5月,某团大操场一夜之间突然爆出少见的热闹场面:数以百台披着各种迷彩伪装的军用车辆装备仿佛从地下冒出来似的,把整个操场挤得满满当当,穿着陆海空三军服装的参谋和技术人员忙忙碌碌、穿梭其间。这不是普通的装备展示,而是副师长林壮荣根据师党委部署,为适应即将进行的三军联合作战演练一体化指挥需要,而与海空军兄弟部队共同开办的一场特殊的信息化装备“大超市”。
于是,配置在师团机关、各兵种和参训的海空军部队8类136种主要通信、指控装备多年来第一次摆进了同一个场地。在前后3个多月的时间里,林壮荣带领参谋人员和技术专家逐台装备、逐个系统论证分析,摸清技术性能、接口、软件等底数,分门别类地研究整合、联通的办法。而后,他们先在小场地进行技战术调试、摆练,再拉到野战地域进行联通,从而首次打造了一个以一体化指挥平台为核心,联通各部队各军兵种指挥信息系统和主战武器平台的指挥网络,在随后进行的三军联合作战演习中得到了运用。
这次尝试,使师党委更加坚定地认识到:要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就必须要在坚持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有机融合,这也是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科学选择。
他们明白,这是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仅靠临时整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谋远虑、精心规划、科学实施。
于是,演习硝烟还未散尽,一场彻底摸清部队信息化建设底数的调研就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在全师展开了。在副师长程友敏和参谋长鞠鑫组织带领下,由专家、参谋人员、分队军官、专业士官组成的调研队伍,像“篦子”篦头一样反复“篦”了数遍。调查范围既包括指控、侦察、通信系统,也包括作战力量、作战保障、后装保障系统和日常应用信息系统。调查内容是系统的技术体制、技术环境、主要性能和运用情况,影响信息融合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梳理形成了有翔实数据的全师《信息化建设主要现状手册》和“一图十八表”。
“石头”摸清了,找到过“河”的办法就不难了。针对调查了解到的部队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影响信息融合的主要问题,师党委反复研究修改,制订了以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目标、建设新型两栖机械化部队的《三年规划》。核心是描绘了一张推进部队信息融合的“路线图”:建好“两个系统”、打通“三条链路”。
“两个系统”即指挥信息系统和日常办公信息系统。重中之重是建好具有高度信息融合的指挥信息系统,办法是上抓一体化指挥平台的向下接引,下抓兵种战斗系统技术升级和主战装备信息终端改造,使指挥“神经”能直达于作战力量的“末梢”。
“三条链路”则是情报信息链路、指挥信息链路、协同信息链路。办法是整合资源,创新体制,集成改造,综合运用嵌入、附加、链接和其他加改装技术实现信息融合……
过去在不少官兵眼中纷繁复杂、困难重重的信息化建设,很快被理出了头绪,信息化建设也由以往许多时候的盲目自发行为走上自觉推进的轨道。
机械化依然是体系作战能力的物质基础,实现新目标,机械化建设不仅不能忽视,反而应该提升到更高标准
精准训练成为部队训练场的新追求
“装备越先进,操作越简单!”当新型两栖步战车要替代老式装甲车消息传来时,硬六连许多官兵脑海里都曾冒出过这样的念头。然而,当他们真正登上新战车时,立即发现这种念头大错特错了。
中级士官马其铎是连队为数不多几位参加过第一次改装的“元老”,这些年,他通过训练场的刻苦钻研和摔打磨炼,已从传统步兵尖子变为精通驾驶、通信、射击三大机械化技术的“高手”。可首次坐进新型战车驾驶舱位上,他却以为自己坐错了位置,因为他找不到老战车那熟悉的驾驶操纵杆和油门踏板,代替它们的是操纵台主面板上的可综合显示视频图像、定位导航图像、各种指挥保障报警信息的8块显示屏和仪表,整齐排列的几十个按钮和开关。它实在不像一辆战车的驾驶室,倒有几分像飞机的驾驶舱。在它面前,他几年苦学苦钻的机械化知识似乎又归“0”了。
新装备对指挥班长、一级射手李艳超的震撼也不小。当他看着车上配备电视测角和有线制导的反坦克导弹系统,配备火控计算机、激光测距、高低两用、昼夜合一的高速自动炮,他明白,曾经让他颇感自豪的车载机枪射击“绝活”已不是骄傲的资本,他必须重新学习……
和硬六连官兵一样,对于抓好机械化训练的重要性,这个师许多指战员都曾一度认识不足。有的单位在“告别米、环、秒”的口号下,一些机械化作战的技能和本领,也被视为“传统作战”东西有所忽视。然而,他们在实践中很快发现:军事变革愈深入发展,机械化愈不能忽视。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具备高度的机械化基础。只有把基础打牢了,把机动力、火力、突击力和防护力都提升上去,信息化优势才能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米、环、秒”还要追求,不过不是传统步兵训练的“米、环、秒”,而是信息化武器精准操作的“米、环、秒”。
在师党委组织下,全师广泛开展岗位练精兵、质量排座次活动,突出抓好单个岗位、武器平台特别是新装备的精准训练。实现各类火器精准射击、武器装备精准操作、后装分队精细保障。他们以直属队和各团为单位,细化各专业训练标准,组织官兵开展精准操作比武竞赛。通过精准训练,硬六连的中级士官马其铎在第二次改装中又站到了排头,而李艳超也成了车载导弹、火炮、机枪样样通的武状元。二次改装仅一年多,全师新装备操作人员就100%达到二级水平,其中1/3还达到了一级。
为了把武器装备的机械化能力发挥到极致,师党委还在科学论证和周密部署前提下,组织一些新装备部队开展试验性的拓展训练:
在海况复杂,波涛汹涌的某海域,率先改装的装甲团官兵,把新型两栖突击车和步战车拉到海上,进行超远距离的直航攻击极限训练。航行距离由30公里一直增至60公里。天候、海况也由最初的一般风浪增加到5级风、4级浪极限条件下航行和作战。
在地形复杂陌生的某山地演习场,炮兵团组织新型火炮在一场演习中连续快速机动,转移阵地,对多种不同目标实施隐蔽突然的火力打击。最多时连续组织火炮转移了6次阵地,大大增强了炮兵在未来作战中的生存和机动作战能力。
在某海上演习场,新装备的两栖自行榴炮被指挥员创造性编入了由新型两栖突击车和步战车组成的登陆梯队,实施伴随掩护,不仅加强了登陆作战阶段的火力支援能力,还为其后的纵深突破提供了火力掩护……
最大限度挖掘武器装备机械化潜能,增大了部队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基数”。
转型中的不平衡在复合发展阶段将长期存在,正视这种客观存在并找出解决方法,是提高体系作战能力的必解之题
炮兵团长治疗部队“半身不遂”的启示
两年前,一种射程远、机动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毁伤力强的新型自行火炮隆隆驶进炮兵团营门。可对它们的到来,团长陈卫兵却先喜后忧,原因是这批相对先进装备的到来,打破了装备发展的平衡状态,致使部队作战训练一下变得不协调起来,主要是:“脑袋”指挥不了“拳头”,新火炮虽设计先进、威力强大,但与团指挥系统不匹配;“眼睛”无法引导“拳头”,新火炮射程远,“胳膊”长,但团的侦察系统却是“近视眼”……这使陈团长组织部队演习和训练总有点“半身不遂”的感觉。
值得称赞的是,对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陈卫兵和团党委“一班人”没有消极坐等,而是带领大家开动脑筋,寻找解决的良策。他和机关同志调研发现:新火炮与师炮兵指挥系统属同一技术体制,便请示师领导批准,借了一台炮兵指挥车,加载了新火炮指挥的相关软件,从而解决了“脑袋”不能指挥“拳头”的难题。随后,他们又对现有侦察和通信装备进行嫁接,解决了“近视眼”问题,使新火炮融入全团作战体系,成为真正令人生畏的“拳头”。
炮兵团的做法使师党委很受启发。他们发现:在部队转型过程中,遭遇“不平衡”苦恼的不只炮兵团一家,几乎全师各部队各兵种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老一代机械化与新一代机械化并存、机械化与少量摩托化并存、先进的作战装备与落后的保障装备并存、两栖装备与陆战装备并存、自行装备与牵引装备并存……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制约了部队体系作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如何正确对待这一现实?师党委用炮兵团的事例教育大家:作为发展中国家军队,不平衡问题不仅在向机械化信息化转型的初始阶段普遍存在,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阶段都无法完全避免,只有正视这种客观情况,并以积极的态度找出解决方法,才不会成为“拦路虎”!在师党委引导下,各个团队都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装备发展不平衡矛盾,作为提高体系作战能力重要课题研究解决。
师防空团是从高炮团转型而来。由传统高炮兵变成以导弹为主的新型防空兵后,部队仍保留部分高炮装备。由于两种装备作战理念、作战运用、技术性能、训练特点都不一样,全团训练一度出现“貌合神离”的情形。为改变这种状况,团党委首先从统一作战理念入手,引导官兵用信息化条件下防空作战新理念来代替传统高炮作战理念,创新作战方法、作战编组和训练形式,加强集成训练,促成了全团新型防空体系作战能力的形成。
由于部队改装的“时间差”,某机步团至今用的还是第一代两栖机械化装备,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全师体系作战的短板,这个团领导一方面大力提高老装备训练标准,缩小与新装备在作战能力上的差距,使之与新型两栖机械化作战相适应,与战役战术相衔接,与新装备部队默契配合,完成各项战备和演练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又着眼未来的改装,提前做好新装备人才培养和储备,努力把发展不平衡对部队作战能力的影响缩减到最短时间、最小程度。
军事变革的每次突破都离不开观念的更新,当官兵们向新目标发起冲击时,比诸多物质准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思想跟上时代发展
新挑战前暴露的旧观念给领导者的提醒
10年复合发展进程中,这个师曾开展过多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大讨论,每一次都促进了军事变革的深化和战斗力的提升。而今,当他们把跨越的目标瞄准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这一更高目标时,师党委再次意识到转变观念的重要。提醒他们的是发生在部队二次改装后一些看似不经意的事儿:
一场新装备唱主角的战术进攻演练,官兵驾驶两栖步战车进至阵地前沿,本该依托强大的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快速发起攻击,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班长竟还像搭载老式装甲车作战那样,指挥战士下车依托地形地物徒步冲锋。
一次关于全师信息化人才的调查,有关部门精心准备了好几天,可报到师首长那里的还是有关干部学历、任职、进修、培训等老一套的数字。
提高体系作战能力,本来最要紧的是集中人、财、物力打造一体化指挥体系,可一到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志眼睛却总在一些并不紧迫的日常办公系统建设上打转转。
显然,军事变革在向纵深发展,可许多同志的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初始阶段。为改变这种状况,师长王秀斌、政委杨笑祥决心在加紧推进各项实际工作的同时,下更大功夫在全师树立新的思想观念。
——树立作战理论研究要为提高体系作战能力发挥先导作用的观念。他们组织部队学术骨干从新型武器装备的特点出发,深入研究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的理论和战法,并在各种训练和演习中进行试验和论证。
——树立人才建设要为提高体系作战能力提供智力支撑的观念。主要是增强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把全师人才工作聚焦在提高体系作战能力急需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培养上来,摸清底数,提出对策。
——树立信息化建设要围绕提高体系作战能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念。切实扭转有些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上不分重点、平行推进、撒“胡椒面”的做法,使有限的人、财、物力集中保障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这一目标。
——树立训练指导要坚持基于“体系合成”抓训练的观念。在全师强势推进基于信息系统的训练,抓好各级指挥员和机关以一体化指挥平台为重点的各种信息系统操作运用,引导部队走单元集成、要素集成、体系融合训练的路子。
并非结尾:好戏刚刚开场
探索一起步,师党委便已意识到:实现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目标,将是一场极其艰巨的跨越。但他们也清楚地知道,这是推动军事变革向深层发展必须完成的一场跨越!
尽管探索刚刚上路,他们已品出一些“滋味”:在2008年和2009年里,他们连续进行了两场大规模三军联合作战演习,虽然难度一场比一场大,但他们完成的却一场比一场好。显然,正在进行的探索和努力已开始发挥作用。尤其是去年下半年那场演习,在近似实战的复杂电磁环境下,他们不仅首次成功组织全师整建制从空中、海上、铁路、公路以立体投送方式完成了远距离机动,还与海空军部队进行了联合通信保障、联合情报侦察、联合指挥控制、联合火力打击、联合后装保障的尝试……虽然距离真正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但毕竟,目标已经认清,道路正在开通,好戏已经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