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后勤就是军民融合后勤。构建现代化的军事后勤军民融合体系,既需要国动委系统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高动员潜力调查和转化的效能,又需要各军兵种部队破除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传统思维,引进民用资源这一源头活水,用升级版的“小推车”推动战斗力快速提升。
前不久,南部战区空军20余支保障分队全员全装远程机动,在多地域展开应急保障行动,检验和提升部队综合保障能力。行动中,他们利用后装保障军民通用性、互补性强的特点,努力把丰富的动员潜力转化为强大的保障能力,探索出了一条军地联合保障的新路子。记者一路追随,记录下几个印象深刻的事例。
地方修理师助力战鹰准时起飞
某机场上空,刺耳的警报声响起——机场遭“敌”空袭,跑道被炸,战机受损!技术保障分队指挥员张勇命令大家兵分两路展开抢修。抢修间,上级传来“敌情通报”:第二批“敌”机1小时后再次空袭,务必在40分钟内保障战机升空作战。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张勇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请求地方保障力量支援!” 按照应急预案,分队迅速联系某飞机制造公司的专家抢修分队,同时协调当地武装部,紧急派遣民兵抢修分队前来支援。行动展开前,保障部门就展开了战场勘察,对公路、码头、港口等交通设施,以及银行、医院、油库、民航机场以及装备维修力量进行整合分类,建立了支撑联合保障的数据库。
很快,2辆运输车飞驰而至,在火控系统、机翼遭到“破坏”的2架战机前,4名身着绿色工作服的某飞机制造公司工程师从车上下来,了解故障情况后,拿着检测仪器钻进狭长的飞机进气道,仔细检查发动机的每扇叶片和进气道的每颗铆钉,并对电传系统、油路管线进行重点排查。战机外,在民兵支援下,机场抢修分队迅速完成弹坑回填,铺设好玻璃道面板,快速进行钻孔固定并清洁道面,机场跑道恢复如初。
机场上,军地人员被硝烟弥漫成同一种色彩,被汗水装扮成同一个样子。不多时,2架战机相继恢复技战术性能,准时起飞“迎战”。
民用滚装船跨海前运战备物资
华南沿海某港口,从150公里外机动而来的空军野战仓库分队和物资运输分队官兵,刚刚抵达便展开物资装载加固作业,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这次依托的运输工具是民用大型客货滚装船。几十台车、上百名官兵、近百吨战备物资,鱼贯而行进入滚装船,从而实现了水陆联运无缝对接。
记者在装载现场看到,滚装船调度员一个跃身跳上甲板与码头衔接处,双手不停地变换旗语,指挥各型运输车辆调整队形,做好登船准备。分队指挥员与军代表共同清点车辆和人员,确认无误后组织登船。随着第一辆车驶入船舱腹部,满载战备物资的各型车辆依次开进船舱指定位置。登船后,官兵按照编组对车辆进行加固检查,随后开展安全常识和应急预案学习,整个过程快速流畅、井然有序。
“借助地方滚装船渡海,不仅解了登岛保障受阻的燃眉之急,还为部队延伸保障线提供了支撑。” 南部战区空军运输投送部门负责人朱光介绍,受领任务后,他们启动军地协调机制,及时对接保障需求,多次组织任务部队、航务军代处和海运公司相关人员,就依托民用滚装船进行跨海运输问题认真研究,制定了物资加固、突发情况处置、人员自救互救等各类预案,并邀请兄弟单位介绍跨海运输的经验,确保各个环节严密有序。
“安全员、医疗组就位,准备出发!”伴随着汽笛的长鸣声,满载官兵、装备和物资的民用滚装船缓缓驶离港口。2个小时后,顺利到达目的港口。分队迅速开设野战仓库,为航空兵部队发放急需的保障物资。
热饭熟食配送直达偏远驻训地
傍晚时分,一辆经过伪装的地方饮食配送车将晚餐悄悄运抵部队宿营地,色、香、味俱全的热饭菜让官兵胃口大开。这片驻训地域方圆几十公里少有人烟,官兵却能餐餐吃上新鲜食材烹制的饭菜。记者了解到,这是参演部队在跨区驻训常态化背景下,推进社会化保障向演训一线延伸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这支部队每次野外驻训点都比较偏僻,时常发生物资供应不及时、餐桌食材不新鲜等问题,既影响官兵的身心健康,又影响到演训任务的完成。为解决这个问题,该部不仅提前1个月协调当地军供站提供米面油等主食,而且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与当地信誉好、有资质的饮食供应商签订协议,建立生活给养预约配送保障链。同时,他们还针对紧急机动供应商难以保障的问题,制定了特别预案:直接通过演训所在地双拥办公室,协调熟食品供应商,保证官兵吃上热饭菜。
“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饭菜质量。特别是签订保密协议后,还防止了失泄密问题的发生。”谈及预约配送,上士谭震深有感触地说,以往野外驻训,能够吃上热饭菜就不错了,这次驻训不仅饭菜可口,而且还有新鲜水果,很是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