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兵是陆军的主战兵种,是现代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力量。它集装甲防护、快速机动、火力打击和通信指挥于一体,素有"陆战之王"的美称。
我军的装甲兵诞生在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时期,经历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半个多世纪的光荣之旅,已经成长为一支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
在首都北京西南郊,风景秀丽的卢沟桥畔,座落着我军装甲兵的最高学府,"陆战之王的摇篮"-----装甲兵工程学院。她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1961年以该系为基础,在西安组建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址北京。
从北国冰城、关中古都,到卢沟桥畔,五十余年的峥嵘岁月,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学院创造了辉煌业绩,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凝炼了"秉承军工传统,服务陆军建设,紧贴装备育人"的办学理念和"信念、求实、献身"的严谨院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培养我军装甲兵新型军事人才提供了坚实平台。
基本情况
学院隶属于总装备部,是全国重点工科院校和"十一五"期间全军重点建设院校,是"十一五"期间全军首批教学优秀单位。
学院承担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四类培训任务,其中,"合训分流"类初级指挥军官本科学历教育是培训任务的主体。
学院现有各培训层次专业27个,其中本科专业16个,分布在工学、管理学、军事学和理学4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收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有博士生导师40余名,硕士生导师160余名。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装备再制造工程学科缔造者徐滨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电气自动化专家、一等功臣臧克茂教授;还有"求是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一大批骨干教师。学院还广纳贤士,聘请了多名"两院"院士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和客座教授。
学科特色
学院现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可在工学、管理学、军事学、理学和哲学5个学科门类授予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十一五"期间,有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5个。车辆工程、军用材料工程、仿真工程、指挥自动化工程、军用控制工程等主干学科紧密跟踪科技发展,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鲜明的军事应用特色,在所从事的领域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些项目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发展的装备再制造工程"成为学院的优势学科特色。
办学条件
学院占地近7千亩,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28个基础设施内的300余间教室、多媒体专修室以及实验室为学员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设施完备、状况良好的军体训练中心、水上运动中心、灯光综合球场、射击场、战术训练场和装甲车辆综合训练场等训练场馆保障学员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学院建有以千兆以太网为技术支撑的园区网,积极推广使用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计算机中心可同时容纳5千余人同时上机。图书馆藏书丰富,各类信息资源总量达12.6TB。
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4个军队级重点实验室,设有全军唯一的一所装甲兵研究所。2003年以来,学院取得了500余项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以上奖项7项。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获首届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
学院是全军对外开放单位之一,是我军展示良好形象,扩大相互交流,增进国家、军队之间了解和友谊的重要窗口。
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未来军事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军军事人才的培养面临着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在这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军事变革中,瞄准军队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将"厚基础、懂装备、会管理、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确定为初级指挥军官的培养目标,将"工程基础深厚、军政素质良好、管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确定为工程技术军官的培养目标。
学院坚持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基础课程积极选用军地统编教材和获奖教材,与地方重点高校同等标准;专业基础课程注重渗透装备技术背景,构建了机、电、信息和管理四大类基础平台;专业课程在体现工程技术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充实新装备、新技术知识。
学院还把环境育人和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在尊重学员的个体需求、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挖掘学员的内在潜能的基础上,依托各种活动和文化团体,提高学员的科技素养和文化品位,锻炼学员自我参与、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能力,在 2007年度的各类竞赛中,在校学员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88项,省部级奖励40项。
学员学习生活
青年学子们,当你经历了苦读的艰辛和坎坷,走进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大门,你会深刻地感受到:在那厚积着"哈军工"传统而薄发于现代教育理念的课堂上,"军"和"工"这两个字已经被有机地熔铸在了教学生活的点滴之中。
从你走进绿色方阵、戴上学员肩章,成为装甲兵工程学院一员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你必须时刻牢记军人身份,担当军人职责。学院会在打牢你的科学文化基础的同时,把军事政治素质的培养和军人职业精神的塑造贯穿渗透于学习生活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入学强化训练,打牢了你的军政基础,培养你的战斗精神和军人意识;严格的日常养成,培养了你良好的军人作风;军事基础野外综合演练,考验了你的军事基本技能和野外生存能力。
大学校园永远是莘莘学子汲取营养、升华思想的知识殿堂。在你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和宽厚严谨的科研平台,是你放飞心中理想的驿站和展示青春才华的舞台。
生活在装甲兵工程学院的校园里,悉数军校生涯的点点滴滴,给你感受最深的,是那饱含着现代大学精神又富有军事特色和兵种特点的文化气息。也正是这种以"明确坚定的政治导向、文武相济的价值取向、爱军尚武的阳刚气质、领先时代的创新意识"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滋育涵养了一代又一代装工院人。翻开历史的画卷,你看到的是一批批装工院学子在战车隆隆、铁流滚滚下建功立业的足迹;一代代装工院人在悉心钻研、勇攀高峰时孜孜以求的身影。在这些足迹和身影中,凝聚了装工院人特有的精神品质。
沧桑砥砺,春华秋实。在你完成学业之后,你将奔赴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担任初级指挥军官或工程技术军官,部分同学还可以到科研院所和装甲兵军事代表系统任职,从事教学科研、产品验收工作。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近半个世纪以来,天南海北志存高远的3万多名精英学子携笔从戎,从"陆战之王的摇篮"里成长为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装甲兵的最高学府,热忱欢迎向往军旅生活的青年学子们,加入装甲兵的行列,让我们在同一面军旗下,共铸共和国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