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国防首页 频道列表

空军新时期英模人物风采

2012-04-12解放军报

梁万俊:智勇双全真英雄

■杨春源 本报记者 张金玉 李建文

    【人物小传】梁万俊,四川广汉人,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从事战斗机飞行26年,飞行2300小时,特级飞行员。他1998年担任试飞员以来,主要进行歼七、歼十、枭龙飞机的试飞工作,担负着我国新型飞机的科研试飞和设定型试飞任务,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是空军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获得者,2004年度被“央视”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2005年被评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10月16日清晨,成都某机场,国产歼-10某改型飞机新型拉烟系统定型试飞最后一个架次即将开始,梁万俊是这个架次的试飞员。

    上午9时,梁万俊驾驶加装了新型拉烟系统的歼-10某型飞机跃上蓝天,进入空域,按指令拉烟,动作流畅,一气呵成!

    半个小时后,飞机轻盈地在机场降落……

    这是梁万俊的一次极其普通的试飞任务,然而,在每一个这样普通的日子里,每当飞机滑过跑道的时候,他不由得会想起5年前的那惊天一落……

    那一天是2004年的7月1日。雨后初晴的成都,空气清新,万里无云,能见度异常好,是个试飞的好日子。

    梁万俊登上国产某新机01号执行“飞机加力边界”课目试飞任务。起飞一切顺利,梁万俊驾驶战鹰爬升至1.2万米、距机场120公里。当他按规程做完加力边界动作后,突然发现飞机推力下降,油量指示有异。两分钟后,油量表指针停在了“0”刻度。

    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4700米,距本场20多公里。

    “空滑迫降?”在这种情况下,飞机每下降一公里,对人的生命威胁就会增加一分,任何万分之一的疏忽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跳伞?”遇到此类重大特情,飞行员完全可以选择跳伞,但科研新机关系着我国在国际航空界的声誉,关系着空军战斗力的提升,关系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很有可能影响到一代战机的研制。

    一定要保全试验数据!一定要保住科研新机!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空滑迫降”——梁万俊做出最后决定。

    在指挥员的引导下,梁万俊准确地修正着飞机的速度和高度偏差,平稳地驾驶飞机穿过云层,向机场方向飞去。

    1分钟后,飞机出现在机场上空。

    “准备降落!”13时43分,梁万俊操纵飞机对正跑道,飞机成大锐角、以每小时361公里的速度风驰电掣般扑向地面。塔台里一片寂静。

    飞机以超出常规100公里的速度接地!刹车!放伞!巨大的轰鸣声中,飞机拖着两道长长的轮痕,在距跑道尽头300米处停住了!

    ……

    生死8分,惊天一落,他创造了奇迹!

    梁万俊动情地说,一架科研飞机,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价值上亿元。要是一旦在试飞中摔得面目全非、七零八落,不仅分析事故原因的时候会很艰难,而且到时候再改进,其代价更难以估量。退一万步讲,就算飞机安全回来了,如果由于试飞员惊慌失措,试飞数据没有拿到,一个起落的巨额科研保障经费就泡汤了。

    带着这样的责任感,梁万俊总是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正是他的刻苦学习与勤奋思考,使他不但具备了过硬的飞行技术、缜密的思维以及能够从大局考虑,而且也有了冷静的头脑、强烈的责任感。他也因此被中央军委郭伯雄副主席称赞为“思想技术双过硬”的突出典型。

李中华:心中最恋是蓝天

■王大德 本报记者 张金玉 李建文

    【人物小传】李中华,辽宁新宾人,1961年9月出生,我国3名国际试飞员之一,安全飞行2400多小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两次获得“空军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2006年被评为全军青年首届“十大爱军精武标兵”和全军优秀党员;2007年6月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

    初冬,西南腹地,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陆空联合演习打响。依据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的航材、油料、弹药等保障情况,成空装备部副部长李中华果断发出道道保障行动指令。

    “这是我军旅生涯的新航程。”面对记者采访,李中华坦言,“从试飞岗位到领导机关,我的飞行事业上了个新台阶”。走上领导岗位以来,由于机关的工作繁杂,涉及面宽、影响大,李中华把分管工作所涉及的政策法规、管理细则等内容熟记于心。他多次领导接装改装任务,出色组织并参与了数十次装备保障综合演练。

    在18年试飞生涯中,面对几十次刻骨铭心的历险,李中华总保持如常心态。因为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敢于探险的人。任何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中国空军要腾飞,也必须有一群情愿用生命为代价去搏击风雨的鹰!2005年5月20日,李中华驾驶模拟试验飞机遇险归来的当天晚上,他吃饭特别香。晚饭后,还拉着儿子去溜旱冰。看到丈夫这样轻松,妻子潘冬兰真的以为自己“神经过敏”了。第二天,潘冬兰在试飞院的局域网上,看到丈夫遇险的全部经过,傍晚特意陪丈夫去散步,两人沿着机场边的林荫道,走了好远、好远……

    让李中华终身难忘的是,200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视察空军部队时亲切地接见了他。胡主席说:“你的事迹很突出,也很感人。你不愧是思想、技术双过硬的新型高素质试飞员,不愧是我军飞行员的优秀代表。特别是你牢记使命、为国奉献的政治觉悟,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临危不惧、勇攀高峰的英雄气概,值得全军学习。希望你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为祖国为人民为军队再立新功!”这些话令他备受鼓舞、备感自豪。

    经历了那么多的悲壮时刻,目睹了这么多生死离别,他渴望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那是1996年,国家在空军飞行员里挑航天员。由于他的颈椎间隙比正常人——准确地说是比严格的规范要求——长了将近1毫米,最后定夺的时候被刷下来了。这是他有生以来遭受的最沉痛的打击。从小时候牵着风筝奔跑,到跨入南航的大门;从穿上飞行服,到成为试飞员,在人生的航线上一步步飞向新的高度。如今面临一个重要而辉煌的选择,个人的理想将与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重叠在一起,却在即将迈出最后一步时化为泡影……平时也不觉得自己脖子比别人长,谁知挑选宇航员竟测出比别人长了不到1毫米,就因为这不到1毫米的颈椎间隙,让自己与宇宙太空失之交臂!真是越想越伤心,眼泪止不住就流出来了。妻子到现在也只见他哭过这么一次。平静下来之后,李中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当不了航天员,那就在试飞员的岗位上,飞得更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心中最恋是蓝天。身为机关领导的李中华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年都会去飞行部队进行保持性飞行训练,那也是他最兴奋的事。驾驶心爱的战机酣畅淋漓地放飞生命,尽情挥洒,用漂亮的航迹写下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Page]

李剑英:放弃生还保人民

■柳景武 刘转林 本报特约记者 李国文

    【人物小传】李剑英,生前系兰空航空兵某师正团职飞行员,上校军衔,1982年6月入伍,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机,发动机空中停车,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放弃跳伞逃生的机会,驾机迫降不成功而壮烈牺牲。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深秋季节,记者迎着飘零的落叶,来到李剑英生前所在的兰空航空兵某师时,恰逢该部组织一场实兵演习。眼前,一列列整齐的队伍,一辆辆飞驰的战车,如奔涌的洪流向机场涌去。从指挥所到起飞线,从后勤补给到装备保障,从机务人员到飞行人员,全员全装,向战位飞奔。看着战士忙碌的身影,伴着战鹰的呼啸,我们再次追寻英雄的航迹。

    时间追溯到2006年11月14日。那天天高云淡,作为兰空航空兵某团一级飞行员的李剑英,刚刚从空中执行完任务,正下降高度返航。当战机高度下降至194米,距机场2900米时,突然,战机发出“砰!砰”的响声,一群鸽子猝然撞向战机。面对突发灾难,李剑英蹬舵,拉杆,努力操纵着剧烈抖动的战机,保持飞行状态。时间在一秒一秒地流逝,险情在一步一步地加重。6秒后,战机在离地仅127米的高度时发动机停车!他立即向指挥员报告,并请求跳伞。

    然而,跳伞,立刻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此时飞机下方却有密集的村庄和正在田间劳动的村民。飞机还剩下800多升航油,载有100多发航弹、1发火箭弹,加上氧气瓶等易爆物品,如果失去控制掉在村庄,将像一颗重磅炸弹一样爆炸,势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生死关头,李剑英又放弃了跳伞。他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地操纵着失去动力的飞机,并沉着冷静地向指挥员报告,请求迫降。 

    当飞机冲至离第一接地点39.3米处,不巧被高出地面3.5米的水渠护坡阻挡,座舱和机头部分折断,前抛约50米烧毁。飞机撞击后解体爆炸,李剑英壮烈牺牲!从战机发生险情到坠毁解体,短短的16秒,李剑英为保护翼下814户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三次放弃跳伞机会,用忠诚飞完了生命最后的航程,演绎了人生最为壮丽的16秒!

    短短的16秒,他完成了从军人到英雄的飞跃。英雄虽已远逝,但他舍身为民的精神永远昭示着官兵:关键时刻,生命的天平应该向人民倾斜。今年夏天,驻地一家民营打火机厂厂房突然着火。当时,厂内还存放着200多罐易燃易爆的液化气,时刻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万分紧急之下,李剑英所在部队官兵驾驶消防车、救护车冲进浓烟火海之中……经过4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扑灭了“火魔”,救出28名遇险群众。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而当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险时,他毅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数千群众的安全……”中央电视台2007年为“感动中国”人物李剑英写下的颁奖词,如今已刻入官兵心灵,时刻激励着大家履行使命、服务人民!

李 峰:英雄团长英雄团

■武艾丽 朱章虎 本报特约记者 李国文

    【人物小传】李峰,安徽灵璧人,1971年4月出生,1989年8月入伍,1993年11月入党,本科学历,空军上校军衔,特级飞行员,昼夜间指挥员、教员、四机长机,现任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4次。2009年3月7日,李峰在处置一起重大空中特情中挽救了一架国产第三代新型战机,为收集战机空滑迫降数据作出了重大贡献,空军为他记一等功并授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飞行近20年,他8次笑拒“死神”。面对记者采访,李峰说了三句话:把飞行当艺术;首先保证安全;飞行员是要打仗的,战斗力是根本。细细品味,记者感觉到这三句话本来就是相互统一的。把飞行当艺术,才能体会到人机合一的完美境界,才会对飞行满怀赤诚,才能具有精湛的飞行技术,自然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也自然能号准战机的脉搏,飞出它的最佳性能和作战效能。正是因为李峰把飞行当成一种艺术,才能成功驾驶战机空滑迫降成功,成为处置该型机空中停车迫降成功的第一人。而李峰同时又是该型新机改装放单飞的第一人。双重“第一”,让他成为空军航空兵某团第三代新型战机改装任务“领头雁”的最佳人选。

    9月份,李峰到空军航空兵某团走马上任。这一天,也是该团理论改装学习开课的第一天。初来乍到,一切从零开始。新机改装,工作千头万绪。但李峰心中的目标异常清晰:打造一支兼顾粤东和南海方向作战的空中铁拳,带出一支英雄的队伍!

    “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李峰坦言:“职位跟责任是等比的,一切都得从头再来。”从英雄到英雄团长,他意识到自己要做的事情很多。交给他的是数十架待交装的飞机和改装需要筹划的一堆事情,空地勤人员分成三片作业,一部分人员进行改装学习,另一部分人员要保证送装任务顺利完成,还有一部分人员要面临调整和分流。按照上级的要求,11月份,该团全团要整建制进驻兄弟单位进行训练,时间非常紧迫,要求非常高,“12月份,我们的飞行员要驾驶新机飞起来。”

    4年前,这个团装备的还是国产最老旧的战机,是一个主要担负培养新员的训练团,2005年改装国产第二代战机后,战斗力得到一定提升。今年是该团4年内经历的第二次改装,这也是该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第一年,一个大队形成战斗力,全团打基础;第二年,全团要形成战斗力;第三年,全团要力争达到甲类战斗团的标准,这是我们的近期目标。”李峰向记者描绘了自己心中的“三步棋”。

    来到该团,他并没有像官兵想像的那样,上任就烧三把火,而是在看,在想,在体会,在融入这个集体。短短两个月时间,他把自己多年的新机飞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写下了近10万字的体会文章,成为改装飞行的活教材。

    上任后不久,他组织全团官兵进行了一次紧急集合,背包、挎包、水壶,全副武装,这对于靠天吃饭,作息与训练计划难遵规律的航空兵部队来说很少见。队伍重新集合后他说了两句话:我们是要时刻准备打仗的,我们是要争当王牌部队的。

    我们期待着,一名英雄的团长,将带出一个英雄的团。

[Page]

项广强:精武强能志不渝

■赵启洪 本报记者 张金玉 李建文

    【人物小传】项广强,河南杞县人,1974年9月出生, 1989年9月入伍,现为空降兵某部科长。他入伍后,作为空降兵新一代知识型军人的代表,勇立创新前沿,矢志精武强能, 2002年被空军授予“精武模范连长”荣誉称号。

    一本《联合战役学》划了一道又一道红线,写了一条又一条注解……在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宿舍,记者见到了项广强。他正在军事硕士班学习联合作战指挥。

    “我时刻有一种本领恐慌。”他说:“没有过硬的素质,就无法打赢现代战争。” 

    他,曾经是河南省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的获得者,毅然携笔从戎;他,曾经放弃军机关正连职侦察参谋的职位,主动下连当一名基层连队的主官。他人生的几次选择,只为一个目标:做一名真正的军人。

    他是一颗空降之星。2002年,作为全军宣传的典型,记者采访了他。那时的他,精通空降作战的几十种高新武器装备,能准确辨认100多种外军高科技主战兵器和侦察设备;能跳4种机型、6种伞型,能胜任机降、伞降、侦察化装、网上侦察、攀登、越野等科目的教学,是空军评出的“十大学习成才标兵”、首届“科技练兵之星”……

    他搞侦察情报专业出身,通过对外军的了解,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十几年来,他阅读了大量现代军事专业书刊,还建立了自己的电子资料库。

    “军人生来为战胜。”项广强说。在他骨子里,好男儿保家卫国,是梦,是理想,是光荣,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是值得为之砥砺和奋斗一辈子的专业。在基层连、营任主官的日子里,他1.80米的高大矫健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军事演习的最前沿。他曾以过人的胆识和过硬的技能,带领连队开创了空降兵史上第一次实施国产大型运输机“多机编队,同时投放”的先例,并创下空降兵特种作战的3项第一:第一次实现“多门多路成建制全装野战跳伞”、第一次在狭窄地域投放一个特战分队、第一次在超气象条件下进行空降演习。他次次打头阵,冒着生命危险,带领部队探索出雾天、雨天、大风天等4种气象条件下的空降演练方法,并大胆突破了伞训教材上“按体重从重到轻的顺序进行跳伞”的惯例,采取按战斗队形实施跳伞演练,缩短了空降特种作战分队快速形成战斗队形的时间……

    他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在传统的带兵模式中,战士分到哪个班排一般就由哪个班排去带,存在一些弊端。他提出根据战士的体能、技能、智能等情况,打破班排界限,按体能强弱进行“分组、分训、升级”式训练方式,还研制开发出“军事训练成绩统计分析软件”,既缩短了专业训练周期,又提高了整体训练效益。他成功地对某型战场电视进行了改进:某型战场电视是一种野战侦察装备,战时具有情报传输距离远、实时显示等特点。项广强在使用中发现了该装备的弱点,经过30多次实验,实现了图像情报实时编辑处理、地形分析网上传输的功能,使装备的贮存记忆功能提高了10倍。

    信息化超越了传统的“勇敢者”,“知识就是力量”成为行动的准则。随着部队装备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战争从军事战斗向多样化任务转型等变化,项广强对自己也有了新的定位:适应角色转变,拓展现代作战理论水平;着眼信息化建设,努力精武强能。

    他毅然报考了国防大学军事硕士,在全军最高学府——国防大学这座知识殿堂里遨游,在打赢路上执着前行……

曹世奇:当好理论传播者

■方文舟 刘转林 本报记者 李建文

    【人物小传】曹世奇,河南信阳人,1979年生,1996年入伍,现为济空某场站汽车连政治指导员。曹世奇2006年任现职,2007年12月,所授党课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优质党课”;2008年7月,被总政评为“全军优秀党务工作者”;2009年1月,被评为“空军优秀基层主官标兵”;2009年9月,被空军党委授予“忠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模范指导员”荣誉称号。

    10月24日,“忠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模范指导员”曹世奇回到他曾任职的原部队参加自学考试,部队党委立即邀请他与基层干部进行座谈交流。期间,曹世奇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组织“读书演讲”活动到解决实际困难,有思路有方法,可信可行的一席谈引起在座官兵的共鸣。

    然而,曹世奇在上任之初,并非如鱼得水,一段“风波”让他记忆犹新。在他上任不久,场站温政委来连队检查,翻开教案夹,发现主题教育只有上级下发的教案,而他一课没讲。“为什么没搞大课教育?”

    面对政委的严厉责问,曹世奇不得不道出自己的心里话:“主题教育尽是些大道理,战士们不愿听。基层干部要想把兵带好,实实在在地干就行了,讲这些大道理没用。”“啪!”温政委把教案摔在桌子上,对他进行了批评。

    这件事对曹世奇震动很大,他找来有关文件材料,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作为基层干部必须走出不愿讲“大道理”这个误区。必须以“播火人”的姿态,把“大理论”翻译成“普通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学习实践后的悉心揣摩,他用“以人为本不是以‘我’为本”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用“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用“争当又红又专的驾驶员”讲全面发展,用“要速度也要安全”讲协调发展,用“人休息、车加油才能出好长途车”讲可持续发展,等等。

    尽管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但战士们还是渐渐明白了手中“小方向盘”也连着科学发展“大方向”的道理。

    官兵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还要以科学的决策来统筹协调,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2007年8月,前来改装的兄弟部队飞行团和本场飞行团一个飞白天一个飞夜航,牵引车司机只有22个,每个场次按惯例得进15台车,这样必然有司机得不到休息。尽管几个班长骨干连轴转也能坚持完成任务,但人为增加了保障安全的风险,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很大。怎么解决?

    曹世奇和连队干部从保障训练三团夜航飞行任务上发现,作为改装部队,夜航教练机出动量都不多,每个夜航场次都不尽相同,连续大场次很少。针对这种情况,他及时作了调整:进场时第一时间从作训参谋那里得到飞行计划,依据飞机出动量和场次现场调整车辆,按照机、车比例3∶2的要求,留够车辆。这样每次出动的牵引车都少于15台,有时七八台车也保障得有条不紊。司机和车辆都得到调整休息。

    这几年,在飞行保障上,无论任务多么集中,他们都能科学统筹、精确保障。有时,两个飞行团昼间和跨昼夜两个场次的占场时间最长达19个小时,但汽车连全员精神、体力状态都一直保持良好。

    这些年,汽车连获评过“飞行后勤保障全优分队”,连续20多年保证了行车安全,去年连队党支部被济空政治部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走过2006年一小段“弯路”后,2007年开始重回先进连队行列。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空降兵某旅积极探索远程兵力投送新模式
民用客机空中直飞、铁路专列跨区输送、物流车队千里转运……前不久,空降兵某旅依托社会运力资源,通过民航、铁路、物流等多种方式,将人员物资和武器装备整建制投送至数千公里外的高原驻训场,检验了部队跨区兵力投送新模式。

0评论2020-06-16

空军探索构建军队人员移交地方工作体系 服务对象全覆盖
今年干部转业工作展开后,移交组针对疫情防控形势,依托互联网平台组织异地档案会审,助力转业干部顺利转岗转型。空军驻浙江省人事移交组负责人王喆介绍,虽然现在工作量增加、服务范围拓展,但服务退役战友更具体细致,协助大家解决各类疑难问题更方便。“现在有了移交组来协调人事移交工作,我们就可以一门心思聚焦主责主业了。”空军地空导弹某旅领导深有感触地说。

0评论2020-06-12

东部战区空军某场站 “智慧平台”进军营
单位调整改革以来,他们认真分析使命拓展与编制缩减的现实矛盾,探索出“用网聚合资源、依网全面抓建”的新路子。经过试运行,分设锻造忠诚品格、聚焦备战打仗等5个板块、22个一级栏目和56个二级栏目的“智慧平台”于新年伊始全新上线。

0评论2019-03-13

来自空军的全国人大代表热议战略空军的新航迹
大国空军的底气,来自实战能力的底数。两获“金头盔”的空军某部参谋长许利强代表向记者介绍,近年来,空军实战化训练不断向大海、远洋和高原、山谷拓展延伸,实战能力明显增强。

0评论2019-03-13

中部战区空军探索战场军民融合军需保障模式
地方某公司研制的一款无火化烹饪装备,在无火、无光、无电、无燃气、无煤柴的情况下,只需在锅底夹层放入一个燃料包后注入适量水,就可以加工制作热食,降低了战时暴露目标的风险。200份热食加工完毕很快送到一线,官兵领取快餐后分散隐蔽就餐。就餐结束,保障人员立即回收掩埋快餐盒。这些快餐盒以天然小麦秸秆、竹子等为原料制作而成,绿色环保可降解,能满足快速清痕的战场要求。

0评论2018-07-10

空军某航空兵旅戈壁上空打响“自由空战”
大漠戈壁,银鹰生辉。1月3日10时整,西部战区空军某航空兵旅官兵在机场整齐列队,通过视频系统参加中央军委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聆听习主席训令。铮铮誓言冲天,强军战鼓催征。11时30分,随着一颗绿色信号弹升空,该旅数架战机呼啸升空,奔赴预定空域展开对抗空战训练。开训不再是“热身”,实现了部队战斗力的保持和提高。

0评论201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