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国防首页 频道列表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一生为国铸核盾

2012-09-24解放军报

 

扎根大漠 矢志铸盾

    从原子弹到氢弹,从空爆到地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他都义无反顾冲锋在第一线

    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林俊德为什么还要如此拼命?

    与他并肩战斗了几十年的女高工唐润棣,泪流满面告诉记者:他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

    有一次核试验后,为了在第一时间拿到数据,林俊德带领速报小组全副武装冲向爆心方向。开始防化分队跑在最前头,结果被林俊德超过了。戈壁滩的搓板路颠簸得厉害,车爆了一个胎,司机戴着防毒面具下去修车,怕沾染,显得非常紧张,急出了一身汗。林俊德跳下车给司机帮忙。爆后有沾染谁都清楚,但为了尽快抢到数据,他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

    一次爆炸试验,林俊德让其他人全进了掩体,自己却选了一个能看清爆炸点的地方静静地站着,谁都劝不下来,他要近距离察看实验效果。一声巨响,爆炸装置被炸开了,爆炸碎片将远处碗口粗的杨树拦腰削断,爆炸声还在耳边回响,林俊德已冲了出去……

    一辈子为共和国铸盾,他早已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共和国核试验事业中。生前他还担任多项重大国防科研尖端课题研究的领军使命,他不想因为自己而影响科研进程。

    面对生死,他不得不这么去做。

    ——技术方案需要梳理完善。关于基地建设发展路线,他陆陆续续、零零碎碎写了许多思想片断,分散在电脑的各个文件夹里。如不抓紧形成系统化的总体方案,他那些闪烁着灵感之光的思想火花,可能成为散落一地的珍珠,再也串不起来。

    ——科研资料需要整理归档。从事科研工作50多年的科研资料,他的学术思想、技术思路、试验总结和各种数据、照片、图表,都在电脑里存着。如不抓紧整理,诸多国防科研的重要课题、尖端项目将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档资料中,交给他人,将如同大海捞针。

    ——学生论文需要审改评阅。2名博士即将进行论文答辩,没有导师的意见,不仅学生毕业要受影响,与之相关的两个前沿课题研究的进度也将延缓……

    面对生死,他心甘情愿这么去做。

    在当年参加核试验的十万“隐姓埋名”大军中,林俊德脱颖而出,有幸成为共和国自己培养的科学家。他很感恩,生前常对别人谈起自己的“三个没想到”:没想到一个山村穷娃,能够有机会上大学;没想到这么一点贡献,能够当上将军;没想到这么一点成绩,能够评上院士。

    林俊德是幸运的。他赶上了一个能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好时代。

    1938年3月,他出生在福建永春大山深处的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期因家境贫寒一度辍学。新中国成立后,是党和政府资助他上中学、读大学。

    1960年9月,从浙江大学一毕业,他就被国家挑选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报到那天,所领导向他交底:“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

    上世纪50年代,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国防安全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核威胁、核垄断,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作出发展核武器的战略抉择。

    这是一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伟大事业。林俊德知道,自己报效党和人民的时候到了。

    从走进罗布泊的第一天起,林俊德就把这里当成了家,在大漠深处扎下了根。

    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到地下,核试验任务一项接着一项。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林俊德和战友们每天都在拼命工作,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每次核试验都创造了惊人的“中国速度”: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林俊德被指定为“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他们白手起家,没日没夜地拼命干,半年时间就研制出第一台样机,一年后成功用于我国的第一次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林俊德研制的仪器,第一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

    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

    林俊德再次临阵受命,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罗布泊日夜奔波,研制试验新一代高空压力自记仪。

    寒风凛冽,身子冻僵了,手脚麻木了,试验还在继续……

    就这样,他们边试验、边改进,边设计、边加工。两个多月后,他们终于成功将6个带着压力自记仪的红色气球升上了万米高空。

    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林俊德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圆满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

    ——我国一系列地下核试验。

    1969年冬,我国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从此,林俊德的战场从大气层转到了地下,为尽快掌握地下核试验爆炸应力波测量和核试验工程设计技术,他和战友们背水一战,从大山深处的平洞试验到戈壁滩上的竖井试验,一路披荆斩棘,先后建立了10余种测量系统,为我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

    1996年7月29日,我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胜利实现了既定目标,共和国的核盾牌更加坚固。

    大漠铸盾,功在千秋。

    当年,毛泽东主席说,我们搞了一点原子弹、氢弹。这个“一点”含义很深。正因为我们有了这“一点”,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核威胁,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才有今天中国的大国地位。

« 上一页 2/3 下一页 »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核电迎来最强中国芯 CF3A先导组件研制成功
11月30日,中核集团最新型的CF3A先导组件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在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进行的出厂验收,即将在方家山核电百万千瓦机组进行运行考验。这是2012年以来,继N36特征化组件、CF2辐照考验组件、CF3先导组件相继入堆之后,中核集团研发并投入实际运行的第四批先进燃料元件。

0评论2017-12-12

弘扬红色文化 铸就军工之魂
今年3月,广东省保护利用红色军事文化遗产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作为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省份,广东从2017年起启动开展“全省红色军事文化遗产维修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争取到2019年实现“红色军事文化遗产保护险情全部排除,对外开放规模持续扩大,展示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的总体目标。

0评论2017-10-10

俄罗斯成功试射携带试验弹头的白杨洲际弹道导弹
2017年9月26日,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成功试射了一枚“白杨”-M(RS-12M)洲际弹道导弹。俄罗斯国防部表示,此次试射主要是为了测试可安装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先进弹头。导弹从俄罗斯南部的卡普斯京亚尔导弹发射场发射,弹头以预期精度击中哈萨克斯坦萨雷沙甘靶场的指定目标。

0评论2017-09-28

福岛核电厂的清洁工作再次推迟
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东京电力公司(TEPCO)决定修改其计划,从受损的福岛核电厂中去除高放射性的乏燃料。这是自2011年地震和海啸后核电厂发生堆芯熔化事故以来第四次重新考虑,而这一在30到40年的时间里执行的计划又推迟了。东京电力公司负责清洁令人烦恼的福岛核电厂。

0评论2017-09-28

世界核协会支持阿库尤核电厂建设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总干事阿列克谢·利哈乔夫证实,阿库尤核电厂在规划场址上开始一般施工建设,世界核协会对此表示欢迎。上周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第61次例会上,利哈乔夫对记者说,土耳其第一个核电厂项目正在进行中,包括水力设施。

0评论2017-09-28

第15艘“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交付海军
美国海军宣布,第15艘“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科罗拉多”号(SSN 778)已于9月21日交付海军。这是美国第4艘名为“科罗拉多”号的现役舰艇,主要是为了维持美国在海中的优势。“弗吉尼亚”级潜艇是分批建造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已交付海军使用。

0评论2017-09-27

俄罗斯与柬埔寨签署核合作协议
]俄罗斯和柬埔寨签署了一项政府间和平利用核能协议。9月19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期间,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副总经理和柬埔寨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NSCD)副主席签署了这项协议。该协定为俄罗斯和柬埔寨在核教育和培训、研究,以及在制造、医药、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使用辐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0评论2017-09-26

俄罗斯“西伯利亚”号核动力破冰船下水
2017年9月22日,俄罗斯“西伯利亚”号核动力破冰船下水。该船用于沿北海航线向亚洲市场运输货物,尤其是能源材料。“西伯利亚”号长173 m,装备了2座反应堆,推进功率达60 MW,可以破除3 m厚的冰层,配备53名船员。该船预计2020年建成,2021年开始试运行。

0评论2017-09-25

俄罗斯提出新型闭合燃料循环
俄罗斯 JSC TENEX公司总经理提出,新型燃料循环可提供可靠的后端解决方案,是维持全球核能动态增长的关键。拟议的方法将重点解决乏燃料后处理和再循环,最大限度利用铀和钚资源,减少废物处置数量。新燃料循环必须有效降低要处置废物的数量和危害,加强利用后处理得到的易裂变材料。

0评论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