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国防首页 频道列表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一生为国铸核盾

2012-09-24解放军报

 

挺直脊梁 自主创新

    不媚外、不迷信,不服输、不畏难,在国防科研尖端领域,他一辈子都坚持走自己的路

    大漠铸盾50载,林俊德是带着对未竟事业的种种不舍离去的——

    去世前,他还在电脑上操作:手不停地颤抖着,鼠标在电脑屏幕的两个文件夹间反复来回游动,打开,关闭,再打开,再关闭……

    一举一动,都透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无限眷念,仿佛是想告诉在场的每一个人:“我真的好想再干50年!”

    前来探望他的基地领导明白,林院士放不下重大国防科研尖端项目路线图。

    就在几个月前,林俊德带病给基地领导写了一封近5000字的长信,言辞激烈,语气率直,反复陈述自己对于基地建设发展的思考。不久,他又千里迢迢赶回马兰,与基地领导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长谈。临走前,他又连夜赶写了一份2000余字的补充建议。

    前来送别他的学生都明白,老师是在提醒我们这个团队:“抓紧!抓紧!!再抓紧!!!”

    就在去世前一周,林俊德还先后两次在病房里召集课题组开会,向大家交代后续科研工作,临了总要再叮嘱一句:“坚持走自己的路!”

    坚持走自己的路,是林俊德一生的写照。

    中国的核试验事业一起步,就遭遇了世界核大国技术上的严密封锁、政治上的围追堵截。苏联撤走核专家并带走了一切资料,美国媒体公开宣称要对中国进行“核绝育手术”。

    林俊德从投身核科学事业那天起,就深深地懂得肩头山一般的责任:国防尖端技术是无法从国外引进的。要发展,靠什么?只能是自主创新,别无他途。

    一次出国经历,让林俊德刻骨铭心。

    访问期间,人家给看的东西,公开出版物上都能找到,而他们提出想看的东西,对方都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

    那天,他在国外看到了某项技术的相关资料,他将国外研制情况和国内进行了对比,判断研制水平都差不多。同事想把资料带回去作参考,林俊德说:“不要迷信这些东西,我们搞自己的。”

    走自己的路,搞我们自己的。在共和国的核试验场,林俊德带领团队挺直脊梁,白手起家,勇攀高峰,留下许多佳话。

    ——土气“罐头盒”打败了洋气“大家伙”。

    1963年,刚从哈军工进修回来的林俊德被任命为“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

    研制压力自记仪,最难的是动力。国外的机测仪器是用小型稳速电机作动力,可这种电机我国还没有。兄弟单位已按国外资料,搞了个电动式的方案。

    有一天,受北京一座大楼楼顶钟声的启发,林俊德产生了灵感——何不采用钟表的齿轮、发条驱动作动力,设计钟表式压力自计仪?

    想到做到。他大学读的就是机械专业,搞钟表式仪器是拿手好戏。很快,一台罐头盒大小的压力自记仪搞成了,前期的化学爆炸测试顺利过关,拿到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通行证”。

    1964年10月,爆炸试验前夕,兄弟单位研制的仪器也送到了罗布泊。“大家伙”洋气十足,但太笨重,操作不方便,造价也太高。

    放在一起,林俊德他们研制的仪器虽然有些土气,但造价低廉,小巧轻便,一手可以拎几个。

    谁优谁劣,一切只能用试验数据说话。

    爆炸过后30分钟,“罐头盒”的数据出来了,无论是测量精度、还是数据采集速度,都明显优于“大家伙”。

    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罐头盒”一战成名。

    从此,“钟表式压力自记仪”被作为国家核试验的经典装备,在我国的历次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那个洋气的“大家伙”却从此不见了踪影。

    ——“中国效率”突破了西方核大国的封锁遏制。

    中国的核试验事业始终经受着“黑云压城”的特殊考验。在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的较量中,林俊德及其所在团队先后攻克了一系列科研试验难题,最终以惊人的“中国效率”成功突围。

    从大山深处的平洞试验,到戈壁滩上的竖井试验,林俊德带领科技人员深入研究地下核试验岩体应力波的测量技术和现象规律,总结了评估与利用现场测量数据的科学方法,建立起我国核试验特定地质条件下的核爆炸应力波和地震运动的测量手段,使我国核试验工程技术研究摆脱了对外国资料的依赖,为我国核试验的安全评估和工程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核爆炸地下效应研究和核防护工程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

    1993年,林俊德担任基地总工程师兼核试验指挥部技术小组组长。此时,恰逢国家实施加速核试验计划,试验频度与规模骤增,工程储备、施工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林俊德在发掘工程储备、推动技术革新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为解决钻井工程跟不上试验进程的矛盾和节约经费,他发起对一口报废多年的600米深井进行复审和改造,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省经费近千万元……

    当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散尽,人们欣喜地发现:在核试验领域,凡是外部封锁最严的,恰恰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最好的。

    美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法国进行了200多次。我国只用45次核试验,就实现既定目标。

    坚持走自己的路,新中国搞出了“两弹一星”,挺直了大国脊梁。

    坚持走自己的路,林俊德活出了人生的精彩:丰富和拓展了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的学科体系,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和院士。

    林俊德走了,他为我们留下了一座赤诚报国的精神丰碑。

    林俊德没走,他的音容笑貌还在,他的魂还留在马兰。

    2012年3月初,一身戎装的林俊德匆匆赶回马兰基地,就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与基地领导反复交流……

    从他第一次来到大漠到现在,50多年过去了,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很深的感情。

    离开马兰前,他叮嘱公务员:“院子里的草不要拔,让它们自由生长,戈壁滩长草不容易。”

    谁也没有想到,此次马兰之行,竟是林俊德与马兰的“告别之旅”。

    弥留之际,他依然牵挂着马兰,叮嘱老伴:“把我埋在马兰!”

    故人已去,草木犹在。院士去世3个多月后,记者来到马兰,秋风习习,只见他院子里的绿草依然顽强地生长着,似乎在为昔日的主人看家护院,悄然等待着主人的归来……

    采访结束时,林俊德的老伴黄建琴告诉记者:“明年暑假,我要带着孩子们一起把老林送回马兰……”

 

 国防科技战线的一面旗帜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向大家介绍一位鲜为人知的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他扎根大漠50余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回望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既有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元勋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更有无数像林俊德一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事实一再证明,在国防科研领域,“外援”是靠不住的,尖端技术是引不来的。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领军一方的科学大家,林俊德用一生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挺直脊梁,才能走出人生精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要发展、要强大,概莫能外。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的高尚品格。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林俊德最打动人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求真求实、不图名利,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展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树立了一座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维护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的任务十分繁重,深入学习宣传林俊德的先进事迹,就是要进一步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团结一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爱国需要激情,报国更需要行动。全军官兵都要以林俊德同志为榜样,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牢记使命、奋发有为,高标准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 上一页 3/3 下一页 »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核电迎来最强中国芯 CF3A先导组件研制成功
11月30日,中核集团最新型的CF3A先导组件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在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进行的出厂验收,即将在方家山核电百万千瓦机组进行运行考验。这是2012年以来,继N36特征化组件、CF2辐照考验组件、CF3先导组件相继入堆之后,中核集团研发并投入实际运行的第四批先进燃料元件。

0评论2017-12-12

弘扬红色文化 铸就军工之魂
今年3月,广东省保护利用红色军事文化遗产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作为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省份,广东从2017年起启动开展“全省红色军事文化遗产维修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争取到2019年实现“红色军事文化遗产保护险情全部排除,对外开放规模持续扩大,展示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的总体目标。

0评论2017-10-10

俄罗斯成功试射携带试验弹头的白杨洲际弹道导弹
2017年9月26日,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成功试射了一枚“白杨”-M(RS-12M)洲际弹道导弹。俄罗斯国防部表示,此次试射主要是为了测试可安装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先进弹头。导弹从俄罗斯南部的卡普斯京亚尔导弹发射场发射,弹头以预期精度击中哈萨克斯坦萨雷沙甘靶场的指定目标。

0评论2017-09-28

福岛核电厂的清洁工作再次推迟
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东京电力公司(TEPCO)决定修改其计划,从受损的福岛核电厂中去除高放射性的乏燃料。这是自2011年地震和海啸后核电厂发生堆芯熔化事故以来第四次重新考虑,而这一在30到40年的时间里执行的计划又推迟了。东京电力公司负责清洁令人烦恼的福岛核电厂。

0评论2017-09-28

世界核协会支持阿库尤核电厂建设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总干事阿列克谢·利哈乔夫证实,阿库尤核电厂在规划场址上开始一般施工建设,世界核协会对此表示欢迎。上周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第61次例会上,利哈乔夫对记者说,土耳其第一个核电厂项目正在进行中,包括水力设施。

0评论2017-09-28

第15艘“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交付海军
美国海军宣布,第15艘“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科罗拉多”号(SSN 778)已于9月21日交付海军。这是美国第4艘名为“科罗拉多”号的现役舰艇,主要是为了维持美国在海中的优势。“弗吉尼亚”级潜艇是分批建造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已交付海军使用。

0评论2017-09-27

俄罗斯与柬埔寨签署核合作协议
]俄罗斯和柬埔寨签署了一项政府间和平利用核能协议。9月19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期间,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副总经理和柬埔寨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NSCD)副主席签署了这项协议。该协定为俄罗斯和柬埔寨在核教育和培训、研究,以及在制造、医药、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使用辐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0评论2017-09-26

俄罗斯“西伯利亚”号核动力破冰船下水
2017年9月22日,俄罗斯“西伯利亚”号核动力破冰船下水。该船用于沿北海航线向亚洲市场运输货物,尤其是能源材料。“西伯利亚”号长173 m,装备了2座反应堆,推进功率达60 MW,可以破除3 m厚的冰层,配备53名船员。该船预计2020年建成,2021年开始试运行。

0评论2017-09-25

俄罗斯提出新型闭合燃料循环
俄罗斯 JSC TENEX公司总经理提出,新型燃料循环可提供可靠的后端解决方案,是维持全球核能动态增长的关键。拟议的方法将重点解决乏燃料后处理和再循环,最大限度利用铀和钚资源,减少废物处置数量。新燃料循环必须有效降低要处置废物的数量和危害,加强利用后处理得到的易裂变材料。

0评论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