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国防首页 频道列表

综述:“液态防弹衣”开创人体防弹新纪元

2012-04-12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看过《神雕侠侣》的读者,可能会记得主人公小龙女有一副既柔韧又刀枪不入的手套,这手套使得小龙女在格斗中占据了相当的优势。那么,在现代战争中,是否也有这样神奇的装备呢?答案是令人欣慰的,这就是“液态防弹衣”即将面世。  

  “防弹衣”,专业人士称之为“人体装甲”。现代意义上的防弹衣最早出现于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首先试验并使用了尼龙合成纤维制作的防弹衣。   
  
  如今防弹衣的主要材料是“凯夫拉”纤维或高强度聚乙烯纤维。完全用“凯夫拉”或高强度聚乙烯纤维制作的软质轻便人体装甲,舒适性很好,但只能防民用的小威力手枪。如果要抵抗大威力枪弹,往往需要增加硬质“凯夫拉”或陶瓷防弹插板,但这些坚硬的防弹插板很难有舒适性可言。  

  “增稠液体”开创人体防弹新纪元  

  据英国《GIZ》杂志8月刊报道,利用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ARL)和“特拉华州立大学合成物质研究中心”(UDTC)联合研制的“剪切增稠液体”(shear thicken fluid,简称STF),将制造出新一代战斗防护服。这种材料的防弹能力优于当前防弹衣专用的“凯夫拉”纤维,弹性更好、更薄,潜在用途非常广泛。  

  遇击则变硬 力消就还原  

  这种“剪切增稠液体”由微小而硬度极高的硅颗粒融合到聚乙二醇中组成。这两种物质融合后,能形成一种性能非凡的新材料。美国“剪切增稠液体”项目主管埃里克·沃特泽尔解释道:“当运动缓慢时,硬质粒子能够到处运动,呈现液态,但当运动迅速时,硬质粒子互相碰撞,阻碍了彼此的运动,‘剪切增稠液体’变得强韧。”  

  “剪切增稠液体”渗入织物中,通常状态下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但如果织物受到冲击,“剪切增稠液体”就变成坚硬的固体,使织物难以被穿透。而当冲击力消失之后又恢复液体状态,织物重新变软。  

  柔软又坚韧 所有部位都能护  

  利用“剪切增稠液体”制造的新型防弹衣,平时穿着柔软舒适,但如果遭到刀砍、刺,或子弹、弹片的冲击,就变得坚韧无比,而且能将冲击力沿织物迅速分散开来,大大降低单位面积的压强。传统的防弹衣无法保护军人的许多关键部位,如手臂、颈部、腿部和肘部,因为这些部位需要经常活动和弯曲。而利用“剪切增稠液体”处理的新型防弹衣,柔软而坚韧,可以制造连袖子带裤腿的全套防护服,从而保护军人的任何部位。无论人的身体如何弯曲,防弹衣的防护性能都不会受损。  

  军用前景广 民用也适合  

  “剪切增稠液体”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但能够为军人和警察提供保护,也能为其他危险行业,如矿工、建筑工人等提供更舒适的工作服。还可以被制成防爆毯,覆盖在可疑爆炸物上。  

  预计今年年底,首批利用“剪切增稠液体”处理的新型防弹衣将正式问世,届时,美军驻伊拉克的前线士兵将率先得到这种“宝衣”。(特约撰稿 王鹏 黄科)  

  参考辞典  

  “凯夫拉”纤维  

  美国杜邦公司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研制出的一种合成纤维,全称为“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凯夫拉”是它的商品名。“凯夫拉”的抗冲击强度是尼龙纤维的2倍,它的出现使防弹衣的防护性能有了明显提高。  

  陶瓷防弹插板  

  主要成分为炭化硼,具有较强的抗冲击力,用于插入防弹背心中保护士兵的胸腹要害部位。但其使用比较麻烦,需要在士兵穿好防弹背心后,由其他人员协助插入,而且防护面积过小。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火箭军某部从难从严开展实战化综合演练
炎炎夏日,火箭军某部训练场战车轰鸣,一场综合演练如火如荼进行。“前方道路遭毒剂沾染!”车队刚机动不久,就遭遇特情考验。防化分队迅速前出判明毒剂种类,发射营营长李志鹏组织人员密封车窗、拉紧篷布,并组织车队快速驶离沾染地带。

0评论2023-06-26

火箭军全国人大代表热议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
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火箭军政治工作部主任程坚代表认为,正因为火箭军地位、使命和任务都非常特殊,决定了火箭军在思想上政治上必须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

0评论2019-03-13

火箭军某旅开展“营营互考”新模式见闻
初冬时节,寒风呼啸,滴水成冰。位于大漠戈壁的火箭军某旅训练场上,一辆军用指挥车疾驰而至。一名中校军官带领两名战士,扛着几箱仪器从车上下来,不停比划着什么。“明天由我们考核发射六营,今天务必把他们的行军路线勘察准确。”说话的中校军官名叫张浩,该旅发射五营营长。张浩介绍说,这次考核旅里采取“营营互考”的新模式,官兵们既参加所在营队考核,又担任兄弟单位考官。

0评论2017-12-13

火箭军某旅修理连开展“我爱发明”活动
活动伊始,全连干部战士就踊跃说想法、谈建议,涌现出一批好的做法和创意。连队经常需要在深水区作业,有时水从烟囱进入,致使车辆熄灭,战士刘东岳琢磨捣鼓出“卡车防水烟囱”,用了以后再也没出现过类似情况。据陈连长介绍,他们坚持一月一评,把创新成果亮出来,调动官兵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活动开展半年多来,先后有10多个创意成果被推广应用。

0评论2017-12-13

火箭军培养壮大基层文艺“轻骑队”服务战斗力
12月以来,火箭军某基地文艺骨干王晴连续参加几场基层文艺巡演活动,都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和点赞,她高兴地说:“多亏了前不久参加了火箭军组织的‘套餐’式个性化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长了不少新本领,才能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在为兵服务、为战斗力服务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0评论2017-12-11

火箭军首个院士工作站 在某军工厂挂牌启动
近日,火箭军首个院士工作站在某军工厂挂牌成立,并正式启动运行。这标志着火箭军企业化工厂与地方科研院校在产学研领域深度融合迈出了一大步,也为火箭军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火箭军装备部领导介绍说,设立院士工作站,既是顺应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要求,也是新形势下火箭军强装兴装事业的内在需求。

0评论2017-12-06

火箭军某通信团创新表彰激励形式
谈及给官兵家人寄发嘉奖喜报的初衷,该团政委王庆说,以前只有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官兵家人,才会收到部队给地方民政部门寄发的喜报,而获得嘉奖的官兵家人却不能享受这份荣誉。“部队对自己工作训练的肯定,装进档案袋,家人也看不到。”连续两年获得嘉奖的通信二营下士赵桂喜深有感触地说,每当看到其他战友家人收到立功喜报时,心里特别羡慕。

0评论2017-11-30

火箭军某综合训练基地适应打仗要求提升士官人才培养质量
11月初,火箭军某综合训练基地对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找差距,调整教学训练课程设置,加大特装修理、战场伪装、核化特勤等一批紧缺专业的课程教学比重,并组织专业骨干深入旅团收集对士官人才培养的建议。该基地领导说:“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要求,必须面向战场培养造就大批‘战斗工程师’!”

0评论201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