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国防首页 频道列表

火箭军某预备役特种装备维修大队练兵经历

2017-11-24解放军报

近些年,在演训场上能看到这样一支“点染成万千诡异艳丽色彩”的队伍:你说他们是 “兵”吧,平时他们没有自己的营房,团队中有老有小、有男有女;你说他们是“民”吧,他们又常常在实战化的演训场上操枪弄炮,能让那些“掉链子”的武器装备起死回生,百发百中;你说他们是一群普通的劳动大众吧,他们中间60%以上的人员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剩下不到40%的人员都是身怀绝技的“技术大拿”……

他们是一群什么人?火箭军官兵称他们是“隐形的翅膀”,巧助导弹腾飞;老百姓说他们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影子部队”,走南闯北立下战功——他们就是召集了10多个省市、数十家军工企业“技术精英”的火箭军某预备役特种装备维修大队。

备而能用

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时至今日,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我军,或许再也用不着用小车来推,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一刻也离不开技术保障。特别是对火箭军来说,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技术大咖”的全力保障。

12年前,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某预备役特种装备维修大队组建成立。“技术大咖”就像一把珍珠,散落在10多个省市的数十家军工企业里。现在“庙堂”有了,如何去招贤纳士,把这些“技术大咖”召集起来,攥成一个备而能用的战斗团队?

摆在大队领导面前有两份入队申请书:一份是某企业项目经理李某,另一份是某企业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王某。从加强军地协作看,李某最合适;从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看,王某最合适。如何抉择令大队非常为难。但是,用“备而能用”的尺子量一量,也就是说,从实战需要、装备保障需求和保证专业对口率出发,这个抉择就变得不难了。

预备役大队预编的人员,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干事的。大队要做到人员满编率百分之百很容易,但做到专业百分之百对口和优良率百分之百则很不容易;“在编制需要上求准,在编组质量上求精,在编组方法上求活”,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要变现极其艰难。曾几何时,大队一彪人马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深入到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一线,像大浪淘沙一样,用“部队所需”这个卡尺,一个个择优选拔“技术大咖”。

常常是,大队看上的技术专家,人家还不一定想“被纳编”。大队领导只好用“办公室找、上下班堵、家门口等”笨办法,去感动对方、寻求支持……经过很多年的努力,预备役大队纳编和储备了近千名“高、精、尖”专业技术专家和骨干,保证了预备役满编率100%,专业对口率100%,完成任务优良率100%,确实做到每一位纳编的“技术大拿”拉得出、用得上。

预备役中校邢建丰,高级工程师;预备役少校廉英琦,高级工程师;预备役少校张志龙,主任设计师;预备役少校王炎,主任设计师;预备役少校施晓勇,主任设计师;预备役上尉郭法涛,主任设计师;预备役士兵原慧敏,“首席技能专家”;预备役士兵袁卓凡,高级技师……当我们看到预备役大队这支阵容时,大队所追求的三个“百分之百”目标,变得具体而鲜活,也使人相信,在他们的手中没有拿不下的瓷器活。

用而能战

在预备役大队,随便拉出一个人,都是人才,不是设计师,就是工程师,再不起眼也是一个高级技师。但是,他们上得了战场吗?

说起来真不是一个笑话。在保障某次实弹发射任务中,一枚导弹点火后发出惊天动地的轰鸣声,正在现场遂行技术保障的一位预备役技术专家,当场就被实战的氛围吓得两腿发软,脑袋发懵,别说去应急处置进行技术保障了,自己反而成了被保护和保障的对象了。

这件事吓着了技术专家,更是惊醒了大队的党委一班人。谁也不是天生是个兵,谁也难做到第一次见到战火硝烟就处惊不乱。由民到兵,不经过严格艰苦的训练,不经过硝烟的洗礼,不在演兵场磨砺,很难破茧成蝶。为了把“技术大咖”锻造成合格的战士,该大队创新训练手段,摸索形成了一条具有特种装备维修预备役大队特色的军事训练路子——

集中强化训。大队根据预备役力量驻地编组和跨区域抽编相结合的编组实际,将区域内编组人员较少、分布相对分散的预备役官兵集中到大队营区或某一指定地点,集中强化进行基础课目的训练。练兵先练胆。开展战斗精神专题授课辅导,成为集中训练的必修课。大队还因地制宜,组织预备役官兵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强化大家的国防意识、军魂意识和时刻准备打仗的战斗意识,把培育官兵的战斗精神放在首位。

驻厂重点训。针对预编人员相对比较多且集中的预编单位,大队充分利用所在单位人才、资料、装备、器材等优势,抽组教练员队伍上门组织指导,重点对参训预备役官兵开展战场适应性训练、心理测试、心理行为训练、特情处置训练和应急处置演练,提高抗压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结合任务训。大队特别注重与任务部队开展联合训练,利用现役部队进场驻训、战役演习、实弹发射等时机,按照“建制对应、保障对接、专业对口”的原则,采取混合编组、随队带训、跟岗跟训的方式,组织预备役官兵与现役保障分队开展挂钩训练,与保障对象开展联合训练,与动员要素开展合成训练,与整体保障力量开展对接训练,按照任务部队设置的课目从难从严训练演练,做到熟悉战场环境、保障对象、岗位战位,提高实战训练水平和实战保障能力。

训和不训就是不一样。在一次应急演练中,81名预备役官兵从全国各地出发,千里奔袭某地集结,与6支常规导弹部队对接。从任务下达、快速动员,到受领任务、奔赴战位,前后用时比“国动委”规定时间缩短三分之一。截至今年国庆节,该大队预备役官兵参训率达到100%,训练考核合格率100%,重大任务参与率在80%以上。

战而能胜

一直以来,技术保障队伍被视为部队的“拐杖”。但是,“技术大咖”从来不把自己看成是“拐杖”,而是把自己看成是体系作战中的重要一环,不仅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还要有关键时刻顶得上打得赢的绝活。

从“拐杖”蝶变成“隐形的翅膀”,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技术大咖”也遭遇过“滑铁卢”。在装备抢修现场,一台发射车出现故障,经过预备役官兵抢修,3小时后故障被成功排除。导弹战车“起死回生”却被裁判组亮了红灯,被迫退出作战行动。原因很简单:超过规定时间,错失了战机。某科研院所高级工程师包军感慨地说:“仅仅满足平时能修好不行,还要做到战时修得快,否则同样打不了胜仗!”

经过一次次战火中的磨砺淬炼,“技术大咖”终于在实战演练中,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能打仗、打胜仗”实战样本:

——在一次重大发射任务中,临近发射时检测发现设备报警异常。留给处置时间只有2天,难度非常大。重点型号武器装备总体主任设计师、预备役上尉郭法涛,接到通知立即冒雨乘车奔袭700公里至现场,连夜收集数据并深入分析,试验验证后,确认该故障对装备不会造成不利影响。在部队官兵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的重要关口,郭法涛果断给出了可以继续执行任务的结论。在这位技术专家的指导下,这次发射任务得以如期执行,并获得圆满成功。

——3年前,某型号导弹在执行高原训练任务时,发生了一起技术故障,不知所措的部队官兵立即向“技术大咖”发出求助信息。求助信息就是动员令。某科研院所高级工程师、预备役少校廉英琦得令立即组织技术团队对问题进行分析、排查,并连夜拿出了处理方案。第二天上午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高原,转战千里,仅用了不到48个小时,就顺利排除故障。看着一枚枚导弹呼啸而起,精确命中目标,部队官兵由衷地伸出了大拇指,称“技术大咖”是助力部队打胜仗“隐形的翅膀”!

——在今年进行的一次实兵实弹演习中,某型号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预备役少校张志龙定岗在某导弹旅基本指挥所,担负技术决策咨询任务。在导弹临发射前的最后一波次合练时,官兵们发现某架发射单元在操作过程中测控系统一组数据异常,不敢继续操作下去。指挥所专家组了解情况后,都难以决断。导弹能不能按时发射?着实让整个指挥所犯了难。张志龙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力排众议,提出此情况不影响发射程序,可以继续操作。指挥所关键时刻听从了这位技术专家的建议,果断下达了发射的指令。最后,导弹成功发射并准确命中目标。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火箭军某部从难从严开展实战化综合演练
炎炎夏日,火箭军某部训练场战车轰鸣,一场综合演练如火如荼进行。“前方道路遭毒剂沾染!”车队刚机动不久,就遭遇特情考验。防化分队迅速前出判明毒剂种类,发射营营长李志鹏组织人员密封车窗、拉紧篷布,并组织车队快速驶离沾染地带。

0评论2023-06-26

火箭军全国人大代表热议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
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火箭军政治工作部主任程坚代表认为,正因为火箭军地位、使命和任务都非常特殊,决定了火箭军在思想上政治上必须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

0评论2019-03-13

火箭军某旅开展“营营互考”新模式见闻
初冬时节,寒风呼啸,滴水成冰。位于大漠戈壁的火箭军某旅训练场上,一辆军用指挥车疾驰而至。一名中校军官带领两名战士,扛着几箱仪器从车上下来,不停比划着什么。“明天由我们考核发射六营,今天务必把他们的行军路线勘察准确。”说话的中校军官名叫张浩,该旅发射五营营长。张浩介绍说,这次考核旅里采取“营营互考”的新模式,官兵们既参加所在营队考核,又担任兄弟单位考官。

0评论2017-12-13

火箭军某旅修理连开展“我爱发明”活动
活动伊始,全连干部战士就踊跃说想法、谈建议,涌现出一批好的做法和创意。连队经常需要在深水区作业,有时水从烟囱进入,致使车辆熄灭,战士刘东岳琢磨捣鼓出“卡车防水烟囱”,用了以后再也没出现过类似情况。据陈连长介绍,他们坚持一月一评,把创新成果亮出来,调动官兵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活动开展半年多来,先后有10多个创意成果被推广应用。

0评论2017-12-13

火箭军培养壮大基层文艺“轻骑队”服务战斗力
12月以来,火箭军某基地文艺骨干王晴连续参加几场基层文艺巡演活动,都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和点赞,她高兴地说:“多亏了前不久参加了火箭军组织的‘套餐’式个性化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长了不少新本领,才能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在为兵服务、为战斗力服务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0评论2017-12-11

火箭军首个院士工作站 在某军工厂挂牌启动
近日,火箭军首个院士工作站在某军工厂挂牌成立,并正式启动运行。这标志着火箭军企业化工厂与地方科研院校在产学研领域深度融合迈出了一大步,也为火箭军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火箭军装备部领导介绍说,设立院士工作站,既是顺应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要求,也是新形势下火箭军强装兴装事业的内在需求。

0评论2017-12-06

火箭军某通信团创新表彰激励形式
谈及给官兵家人寄发嘉奖喜报的初衷,该团政委王庆说,以前只有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官兵家人,才会收到部队给地方民政部门寄发的喜报,而获得嘉奖的官兵家人却不能享受这份荣誉。“部队对自己工作训练的肯定,装进档案袋,家人也看不到。”连续两年获得嘉奖的通信二营下士赵桂喜深有感触地说,每当看到其他战友家人收到立功喜报时,心里特别羡慕。

0评论2017-11-30

火箭军某综合训练基地适应打仗要求提升士官人才培养质量
11月初,火箭军某综合训练基地对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找差距,调整教学训练课程设置,加大特装修理、战场伪装、核化特勤等一批紧缺专业的课程教学比重,并组织专业骨干深入旅团收集对士官人才培养的建议。该基地领导说:“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要求,必须面向战场培养造就大批‘战斗工程师’!”

0评论201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