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国防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新型爆破扫雷技术令外军学员叹服

2012-04-12

点击看大图
资料图:中国维和部队精湛的扫雷技术令外媒叹服

点击看大图

爆破扫雷车


  去年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由中国政府组织的第四期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技术培训班在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举办,来自非洲安哥拉、乍得、布隆迪、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等5个国家的47名学员,在这里进行为期45天的扫雷技术培训。本报记者全程跟踪这次扫雷培训,探得诸多鲜为人知的新闻。

  射流试验:击穿钢板令学员大吃一惊

  “嘭”地一声巨响,火药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挤压圆锥形药形罩,在瞬间形成强烈的金属射流,击穿了迎面放置的靶板。

  课堂上,教员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大屏幕上为外军学员展示了聚能装药射流的强大威力。大家看后瞠目结舌。当教员告诉大家,钢、铁、铝等金属都适用于药形罩设计时,一名学员随手拿起一个可乐瓶,问教员这个是否也可以用作设计药形罩。教员点点头,然后进行详细分析,听得大家啧啧称奇。

  在授课过程中,学员们按照教员传授的设计方法,每人动手制作了一个简易装置。而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便是学员们亲手检验自己制作的实验作品。只见学员们紧趴在地面,缓缓向前靠近,小心拉开了导火索,然后迅速起身撤离现场。瞬间,一股强烈的射流“嗖”地穿过草丛,将一块厚达2.5厘米的钢板击穿。见此情景,学员们先是大吃一惊,随后纷纷欢呼起来。

  拼装雷管:双手发抖的女学员

  在此次接受培训的外军学员中,有一名特殊的学员——来自安哥拉的伊尔塔。她是此次培训班中惟一的女学员,也是我国开办四期国际人道主义扫雷培训班以来培训的首位女学员。

  按照教员的要求,分组挖掘掩埋反坦克地雷的坑。伊尔塔从队友手中夺过工兵锹便开始挖掘,一边挖还一边按照教科书上的细节向大家讲解,俨然成了大家的“小教员”。

  “小教员”不仅要强,还特别谨慎。冬天的南京,空气十分干燥。每一次接触地雷等爆炸装置前,她都会蹲下身来双手触地,消除身上可能产生的静电。别看她现在做起各种科目来有板有眼,可在第一次亲手连接导火索和雷管时,面对稍有差池就会被引爆的炸药,伊尔塔却紧张得双手发抖。那次经历伊尔塔至今记忆犹新:在小心翼翼地将导火索插入雷管之后,她试图用雷管钳夹住导火索,可几次下来都没能成功。伊尔塔的双手渐渐开始颤抖,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如此反复4次,她终于将导火索夹好。成功引爆雷管后,伊尔塔激动地说:“我战胜了雷管,也战胜了自己!”

  模拟扫雷:外军学员如临大敌

  模拟扫雷,是教学中的一场重头戏。为使外军学员掌握实战条件下的扫雷本领,工程兵工程学院在南京郊外设置了一个现代化的专用扫雷模拟训练场,让学员切身感受埋排雷、人工探雷、未爆弹排除等全过程。

  一场惊心动魄的扫雷演练即将展开,记者走进杂草丛生的野外模拟雷场,仿佛置身于一个逼真的战场,空气中散发出浓浓的火药味。在给定的雷场区域内,扫雷专家和外军学员全副武装,如临大敌。雷场深处,中方扫雷专家高教员卧到茅草地里,面对周围外军学员瞪大的眼睛从容不迫,认真地讲解TM46地雷的排除方法。这种地雷最大的排除危险是该雷带有诡计装置,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爆炸。

  扫雷需要技术更需要胆识。探明情况后,只见高教员用小工兵锹对伪装层进行了清理,在发现地雷全貌后,他仔细检查地雷底部,十分钟后一个长10厘米的棒形诡计装置被找出来了。手指按着保险位置并插入保险销后,他才小心翼翼地卸下诡计装置,并对其进行分解,直至排除隐患。一连串动作干净利索,外军学员在经历了一番心惊肉跳之后,不由地为中国教官的胆识与技艺鼓掌欢呼。

  “中国扫雷技术真棒!”

  电影《地雷战》中工兵探地雷的场景,正随着现代扫雷技术的发展而为历史。长期以来,我军探索积累了以焚烧、爆破、机械和人工搜排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扫雷经验,令世界为之瞩目。培训中,中方还向外军学员展示了我国研制的火箭扫雷车、综合扫雷车、单兵扫雷爆破筒等一系列先进扫雷装备,令外军学员大开眼界。

  据现场专家介绍,这一系列由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扫雷器材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火箭扫雷爆破器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将爆炸带拖进防步兵雷场中爆炸,曾在我国广西、云南两省区的大规模扫雷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被扫雷官兵誉为“雷场先锋”。

  在爆炸法扫雷演示现场,记者目睹了火箭扫雷爆破器一显神威的壮观场面:几个工作人员将长62厘米、直径6厘米的爆破筒往里伸进,螺旋状的爆破筒一个接着一个往里推,直至推到雷场彼岸,整个雷区很快被爆破筒一分为二。随着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奇迹出现了——茫茫雷区转眼之间被炸出了一条近3米宽的安全通道。见此情景,外军学员欢呼:“中国扫雷技术真棒!”(撰文/卢遵侯 摄影/郭全玉 记者 岱天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火箭军全国人大代表热议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
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火箭军政治工作部主任程坚代表认为,正因为火箭军地位、使命和任务都非常特殊,决定了火箭军在思想上政治上必须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

0评论2019-03-13

火箭军某旅开展“营营互考”新模式见闻
初冬时节,寒风呼啸,滴水成冰。位于大漠戈壁的火箭军某旅训练场上,一辆军用指挥车疾驰而至。一名中校军官带领两名战士,扛着几箱仪器从车上下来,不停比划着什么。“明天由我们考核发射六营,今天务必把他们的行军路线勘察准确。”说话的中校军官名叫张浩,该旅发射五营营长。张浩介绍说,这次考核旅里采取“营营互考”的新模式,官兵们既参加所在营队考核,又担任兄弟单位考官。

0评论2017-12-13

火箭军某旅修理连开展“我爱发明”活动
活动伊始,全连干部战士就踊跃说想法、谈建议,涌现出一批好的做法和创意。连队经常需要在深水区作业,有时水从烟囱进入,致使车辆熄灭,战士刘东岳琢磨捣鼓出“卡车防水烟囱”,用了以后再也没出现过类似情况。据陈连长介绍,他们坚持一月一评,把创新成果亮出来,调动官兵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活动开展半年多来,先后有10多个创意成果被推广应用。

0评论2017-12-13

火箭军培养壮大基层文艺“轻骑队”服务战斗力
12月以来,火箭军某基地文艺骨干王晴连续参加几场基层文艺巡演活动,都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和点赞,她高兴地说:“多亏了前不久参加了火箭军组织的‘套餐’式个性化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长了不少新本领,才能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在为兵服务、为战斗力服务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0评论2017-12-11

火箭军首个院士工作站 在某军工厂挂牌启动
近日,火箭军首个院士工作站在某军工厂挂牌成立,并正式启动运行。这标志着火箭军企业化工厂与地方科研院校在产学研领域深度融合迈出了一大步,也为火箭军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火箭军装备部领导介绍说,设立院士工作站,既是顺应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要求,也是新形势下火箭军强装兴装事业的内在需求。

0评论2017-12-06

火箭军某通信团创新表彰激励形式
谈及给官兵家人寄发嘉奖喜报的初衷,该团政委王庆说,以前只有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官兵家人,才会收到部队给地方民政部门寄发的喜报,而获得嘉奖的官兵家人却不能享受这份荣誉。“部队对自己工作训练的肯定,装进档案袋,家人也看不到。”连续两年获得嘉奖的通信二营下士赵桂喜深有感触地说,每当看到其他战友家人收到立功喜报时,心里特别羡慕。

0评论2017-11-30

火箭军某综合训练基地适应打仗要求提升士官人才培养质量
11月初,火箭军某综合训练基地对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找差距,调整教学训练课程设置,加大特装修理、战场伪装、核化特勤等一批紧缺专业的课程教学比重,并组织专业骨干深入旅团收集对士官人才培养的建议。该基地领导说:“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要求,必须面向战场培养造就大批‘战斗工程师’!”

0评论2017-11-22

火箭军某基地以临战状态狠抓战备训练工作落实
剑行大漠,夜出奇兵。11月上旬一天深夜,火箭军某基地作战值班室里一条条作战指令悄然传输到千里之外的导弹旅,战备值班分队闻令而动,在茫茫夜色里打响一场“导弹战”。该基地常态开展“查拉督改”活动,保持战备值班体系高效运转,部队时刻处于“平战一体、高度戒备、随时能战”的戒备状态。

0评论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