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国防首页 频道列表

二炮机器人震区准确测出滑坡 上百官兵有惊无险

2012-04-12解放军报

二炮某工程团勘探者随时面临险石滚落的危险 新华网发 陆建江摄

  5月14日,第二炮兵抗震抢险部队2500余名官兵千里挺进四川地震灾区。

  在1个多月的抗震救灾行动中,分布在北川、绵竹、江油、安县等地的第二炮兵部队,发挥技术优势,以快捷高效、敢打善打恶仗的作风,完成了一项项急难险重任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抗震救灾奇迹,多次受到中央和军委领导的高度赞扬。

  12小时打通北川“生命通道”

  震后,北川县城上万群众被困,进入县城唯一的一条3.5公里道路被巨石堵死。5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面对这条进城之路焦急地说,一定要组织精干力量,尽快打通这条生命线,把受困群众解救出来……

  一路巨石横亘,推不动、挖不了、抬不出,军地万余名救援人员手拿铁锹望路兴叹,心急如焚!

  关键时刻,第二炮兵某工程团临危受命,出动50多台专业化大型装备、30多名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部队机动途中,编成爆破、测量、挖掘等7个小组,1个小时就拟定出作战方案。

  当推土机、挖掘机、反铲车等大型施工机械到达现场时,军地各路救援大军心里踏实了:“北川有救了!”

  一声令下,4名路桥专家带领先头部队探路,2名装备助理员现场调度装备,3名爆破专家制定爆破方案……为了加快进度,工程团团长郭中定把北京、四川等地救援人员开来的挖掘机、铲车也组织起来;10多名技术骨干进入城内,在一处建筑工地的废墟上挖出一辆受损的工程机械,修好后从城内向外挖掘,形成里应外合、内外夹攻之势。

  在这里,看不到“人海大战”,只有先进的装备和工程尖兵。清路障,小块岩石直接扒走,中号的砸碎,大号的用岩石扩张机胀开……

  5月15日18时,原计划24小时打通的北川“生命通道”,仅用了12小时便全线贯通。救援的大型机械进城了!救护车进城了!救援部队进城了!

  北川县领导感慨地说:“没有专业化装备和专业化分队,根本无法打赢这场恶仗!”

  20天抢通墩秀公路“老虎嘴”

  “老虎嘴”,是墩秀公路的“咽喉要道”。地震过后,从大山上滚下的巨石,把峡谷中的“Y”形公路完全掩埋。头顶悬石,脚下深渊,余震不断,这段公路成为地震灾区的险中之险!一旦发生山崩,抢修这段公路的官兵就会被掩埋。这时,第二炮兵工程部队的科技装备和高科技手段显示了强大威力,原计划要一个多月完成的工程量,他们仅用20天就完成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第二炮兵工程设计所所长赵汝斌、副所长张晨峰、道桥工程师王然江,专注地盯着笔记本电脑屏幕。身旁“站”着的,就是由结构监测系统、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和地表裂缝变形监测系统构成的点、线、面全方位立体智能地质测量“机器人”。

  多套地质监测“机器人”走进第二炮兵工程部队,如同增编了“智能战士”,一次次地保证官兵在抗震救灾战斗中劈山开路,所向披靡——

  过去修路挖渠都是靠经验判断工程量、强度和工期,数据出入较大,人装配备不准。“机器人”通过环幕照片能够及时准确地勘察出损毁道路和桥梁的地质情况,为制定施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过去3个工程师要干一周才能画出的平面图,现在一天就能完成。

  6月9日,工程部队在海拔1200多米的老鹰山堰塞湖挖渠排险,正好遇到一次余震。“机器人”发现一侧山体半小时之内动了9厘米,而且速度不断加快!在场的工程设计所地质博士肖丛苗大声喊“撤!”160多人迅速离开现场。不到10分钟,山体滑坡400多立方米,官兵有惊无险。

  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第二炮兵抢险部队还通过远程视频系统,把塌方路段现场景观和地质资料传给北京指挥所、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会同专家计算分析,及时生成爆破点位及当量决策。

  16小时恢复9个乡镇供电

  绵竹东北镇,两个应急医疗救助中心因停电停水,两万多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救治;汉旺镇,照明不足,搜救人员夜间施救无法展开……一份份特急求援报告,相继送往第二炮兵某工程技术总队抗震救灾指挥部。

  紧急关头,该总队电力专家喻明安、通信专家叶来言、机械专家丁世英等率领官兵驰援绵竹。

  东北镇主变压器房设在郊外田地中,在地震中全部损坏,急需更换变压器,埋设电线杆。吊装机械进不去,官兵们在仅有半米宽的田埂上,硬是靠肩挑背扛,重新架起了一座变电台站,竖起了7根千斤重的水泥电杆。

  2个小时后,东北镇两个应急医疗救助中心通水通电,伤员手术随即展开;

  2个半小时后,汉旺镇城区通电线路安装完毕,搜救现场一片光明……

  抢通城区后,“电力突击队”攀山越岭,转入乡村。官兵们冒着余震危险,立杆敷线、紧急排障、接线安装,连夜奋战16个小时,当天恢复9个乡镇和1个粮食加工厂的供电……

  与此同时,在绵竹市、东北镇、遵道镇、土门镇等地,多支“突击队”在一处处通信光缆和输水供气管道上昼夜施工。

  3个小时成功完成28个户外基站通信电源抢修任务;7个小时成功抢通10万部固定电话,确保绵竹各级抗震救灾指挥系统通信畅通;18个小时成功抢通绵竹市区漏水管道138处,敷设供水管道6800米;23个小时成功打通绵竹市区第一条天然气主管道,敷设地下天然气管道3150米……

  有了电、通了水、通了燃气,一座座刚刚建起的“帐篷学校”亮了起来!一排排崭新的“帐篷村”亮了起来!灾区老百姓的心也亮了起来! (夏洪青 徐叶青 王永孝)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火箭军某部从难从严开展实战化综合演练
炎炎夏日,火箭军某部训练场战车轰鸣,一场综合演练如火如荼进行。“前方道路遭毒剂沾染!”车队刚机动不久,就遭遇特情考验。防化分队迅速前出判明毒剂种类,发射营营长李志鹏组织人员密封车窗、拉紧篷布,并组织车队快速驶离沾染地带。

0评论2023-06-26

火箭军全国人大代表热议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
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火箭军政治工作部主任程坚代表认为,正因为火箭军地位、使命和任务都非常特殊,决定了火箭军在思想上政治上必须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

0评论2019-03-13

火箭军某旅开展“营营互考”新模式见闻
初冬时节,寒风呼啸,滴水成冰。位于大漠戈壁的火箭军某旅训练场上,一辆军用指挥车疾驰而至。一名中校军官带领两名战士,扛着几箱仪器从车上下来,不停比划着什么。“明天由我们考核发射六营,今天务必把他们的行军路线勘察准确。”说话的中校军官名叫张浩,该旅发射五营营长。张浩介绍说,这次考核旅里采取“营营互考”的新模式,官兵们既参加所在营队考核,又担任兄弟单位考官。

0评论2017-12-13

火箭军某旅修理连开展“我爱发明”活动
活动伊始,全连干部战士就踊跃说想法、谈建议,涌现出一批好的做法和创意。连队经常需要在深水区作业,有时水从烟囱进入,致使车辆熄灭,战士刘东岳琢磨捣鼓出“卡车防水烟囱”,用了以后再也没出现过类似情况。据陈连长介绍,他们坚持一月一评,把创新成果亮出来,调动官兵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活动开展半年多来,先后有10多个创意成果被推广应用。

0评论2017-12-13

火箭军培养壮大基层文艺“轻骑队”服务战斗力
12月以来,火箭军某基地文艺骨干王晴连续参加几场基层文艺巡演活动,都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和点赞,她高兴地说:“多亏了前不久参加了火箭军组织的‘套餐’式个性化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长了不少新本领,才能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在为兵服务、为战斗力服务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0评论2017-12-11

火箭军首个院士工作站 在某军工厂挂牌启动
近日,火箭军首个院士工作站在某军工厂挂牌成立,并正式启动运行。这标志着火箭军企业化工厂与地方科研院校在产学研领域深度融合迈出了一大步,也为火箭军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火箭军装备部领导介绍说,设立院士工作站,既是顺应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要求,也是新形势下火箭军强装兴装事业的内在需求。

0评论2017-12-06

火箭军某通信团创新表彰激励形式
谈及给官兵家人寄发嘉奖喜报的初衷,该团政委王庆说,以前只有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官兵家人,才会收到部队给地方民政部门寄发的喜报,而获得嘉奖的官兵家人却不能享受这份荣誉。“部队对自己工作训练的肯定,装进档案袋,家人也看不到。”连续两年获得嘉奖的通信二营下士赵桂喜深有感触地说,每当看到其他战友家人收到立功喜报时,心里特别羡慕。

0评论2017-11-30

火箭军某综合训练基地适应打仗要求提升士官人才培养质量
11月初,火箭军某综合训练基地对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找差距,调整教学训练课程设置,加大特装修理、战场伪装、核化特勤等一批紧缺专业的课程教学比重,并组织专业骨干深入旅团收集对士官人才培养的建议。该基地领导说:“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要求,必须面向战场培养造就大批‘战斗工程师’!”

0评论201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