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湘江之畔一座有着秀美风光与悠久历史的城市。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以其厚重的人文气息,处处彰显出"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磅礴大气。
湘江北去,桔子洲头,仿佛能感受到伟人"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万丈豪情。
长沙人杰地灵,曾国藩、黄兴、毛泽东、刘少奇等名人都曾以长沙为起点,沐浴着"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气息,走出了一段段荡气回肠、大任承肩的历史。
学院概况
就在这片神奇土地的东郊,在九曲回肠的浏阳河畔,座落着一所年轻而又充满生机的学校,这就是三湘武警警官的摇篮--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长沙指挥学院。
学院交通十分便利,东接黄花国际机场,西邻长沙火车站。周边高校林立,两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工作的湖南省农科院,与学院相向而立。
武警长沙指挥学院创建于1984年,2006年,在武警部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的大潮中,学院以过硬的教学质量、良好的办学条件、广袤的发展前景、独到的人文环境,顺利实现了由"学校"向"学院"的层次提升。
光前裕后,继往开来。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大踏步向前的今天,学院党委始终以建一流武警院校,育合格指挥人才为矢志不渝的追求,坚持"坚定政治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强化行政管理、确保内部安全"的办学思路,以三年发展为周期,先后成功实施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形成了生长干部本科学历教育和武警国防生任职培训为主,现职干部任职培训、现职干部轮训和士兵训练等任务为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办学格局;走出了一条发挥部队作用--走校队共育之路,借助地方力量--走联合办学之路,发挥地域优势--走特色办学之路的治学办校新路子。
学院现任院长陈庆强大校,坚毅果敢,善谋大事,是一名曾浴血对越自卫还击战战场的二等功臣。2002年到学院任院长后,他自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钻研办学治校特点和规律,主编及撰写了《武警基层政治工作导航》等30余部、篇有深度、有影响的专著文章。围绕新形势下武警院校发展的需要,他软硬并举,狠抓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五年的艰苦奋斗,五年的呕心沥血,换来了学院面貌的大为改观。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一批批先进设备运抵学院,一个个精英团队逐渐成型,崭新的育人模式得到普及,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深入,学院各项建设步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学院现任政委李大伦大校,温文尔雅,才思敏捷,是部队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针对新时期、新阶段院校思想政治建设的特点,他提出将"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最高要求与官兵现实思想表现及建立融洽的内外关系紧密结合起来,用官兵一致的部队传统、尊师重教的院校品德引领校风建设。部队特有的正规化与院校倡导的人文化相得益彰,构建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春风和煦,桃李芬芳。20多年来,学院先后为武警部队培养出干部5300余人,轮训干部12000余人次,已毕业学员先后带出了400多个先进中队,50多个标兵中队,有530多人次被武警总部、总队评为优秀基层干部,有7人荣立一等功,25人荣立二等功,1000余人荣立三等功,458人走上了师、团职领导岗位。
"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是党对武警部队提出的最高要求,也是学院官兵时刻践行的神圣承诺。从学院走出的一等功臣吴宏权、杨洪福,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与歹徒殊死搏斗。分别被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和"孤胆英雄" 荣誉称号,相继被武警部队评为第一届和第三届"十大忠诚卫士"。
是学员,更是军人,是学校,更是部队。在历年的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学院官兵以血肉之躯抵挡风浪,被三湘父老誉为抗洪铁军。尤其是在今年抗击特大冰雪灾害战斗中,学院官兵为确保京珠高速大动脉的畅通,不惧艰难、连续作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办学条件
治学办校,人才先行。近年来,学院大力推进人才工程,先后从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驻地高等院校聘请了50余名客座和兼职教授,不断调整和优化师资结构。教员队伍中先后有1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3人荣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3人次被评为武警部队学习成才先进个人,13人被武警总部评为优秀教员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共编写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2000余篇,十余项科研成果在军内外获奖。
副院长陈天熙副教授,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致力于钻研现代军事教育理论,先后主持和参与编写教材8部,在《中国军事教育》等重点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副教授陈乃尚,是一名具有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先后编写了《消防物理》等教材5部,发表论文30多篇,被公安部和武警部队评为优秀教员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并荣膺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
副教授卢雪梅,三十多年来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主持和参与编写了《线性方程组》等多本教材,发表了十余篇高质量的论文。被武警总部评为优秀教员,被国家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得主刘劲松,先后编写教材、专著6部,他主讲的《"双争"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专题课分别下发至武警部队支队级以上单位和各武警院校作为教学示范片。
二十多年的艰苦磨砺,锻造出了一支德才双馨的教员队伍,这支充满青春活力的队伍,正以满腔热血倾注在三尺讲台,奉献于武警部队教育事业,成为学院质量立校的坚强保证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之源。
时光回溯到20多年前,学院所在地曾是一片荒山秃岭,也就是在这样一块不毛之地上,学院一茬茬官兵,凭着对武警部队建设事业的赤胆忠心,怀着对学院建设的美好期望,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使学院由原来只有60亩占地面积、几栋小平房的小庭院,发展到今天占地330亩、总建筑面积达43088平方米的大校园。
观礼台、运动场、射击场整体美观、气势恢弘;集勤务模拟、擒敌技术、器械体操、攀登、400米障碍为一体,总面积达13600平方米的综合训练场为学员的日常训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室内课堂现有多媒体教室7间;
可容纳150人的学术报告厅装饰典雅,电教设施齐全;
勤务、政工、部队管理和战术4个专修室,布置合理,模拟程度极高;
语音教室为外语学习提供了极为优异的条件;
始建于1986年的图书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设有6间阅览室,1间电子阅览室,藏书达50多万册;
学院电视台集摄录、编辑、演播于一体,广泛应用于视频教学、电视娱乐等多种领域。
在信息化建设上,近年来,学院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局域网,连通了武警部队三级网及军网,办公楼、图书馆、教员楼以及学员宿舍共有信息点千余个,接入网内计算机2000余台,网上教学、网上模拟实战等教学模式得到了全面推广。
学科特色
作为共和国军队院校序列中的一员,浓厚的军事特色是教学基础所在。
学院始终以先进的理论武装教学、指导教学,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围绕培养目标,贴近部队实际,遵循军事教育规律,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注重发展学员个性和特长,突出学员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适应武警部队建设和执勤、处突、反恐、防卫作战需要的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高素质初级指挥警官。
学院充分发挥湖南特有的政治教育优势,在革命圣地韶山、雷锋纪念馆、秋收起义旧址、平江起义旧址等纪念地建立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员进行现地教育,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学院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学员成立各种活动小组,通过校运会、体育比赛、军事比武、知识抢答、文艺晚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员业余文化生活,陶冶学员思想情操。
近年来,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学院担负了越来越多的教学、培训任务。尤其是武警部队院校管理干部培训班、武警部队特勤分队干部外语培训班的先后开办,为学院进一步形成教学特色,提高课程质量,培养学科带头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遇。
生活条件
作为一所军事院校,学员的生活条件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保障。不仅学杂、食宿免费,而且还能享受到部队现役人员的各种生活保障待遇。
为了进一步改善学员生活环境,近年来,学院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对学员公寓楼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设置,里面设施齐全,有独立的卫生间、洗漱间,衣柜、放物架、电话,网络端口直接连入每名学员书桌。
每个学员队还配有1间学习室、1间储藏室;
食堂宽敞明亮,可同时容纳2000多人就餐;
热水房每天按时提供热水,澡堂定时开放;
学院还设有大礼堂、健身房,每周定期播放电影,组织娱乐表演、竞技比赛等活动。
毕业分配
寒窗四年苦,换得梅花香。走出警官摇篮的莘莘学子,将肩负起建设部队、履行神圣使命的重任。相比地方日益巨大的就业压力,军校学子无疑是幸运的。
高山仰止,海纳百川。云帆垂天,直济沧海。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上,武警长沙指挥学院将抓住新的契机,不断开拓创新,以集人文化、数字化、正规化于一体的一流武警指挥院校为目标,一路高歌,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