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他还在冲锋——
鼠标在缓缓移动着,手在不停地颤抖着……
一旁的生命监护仪在不断告警,生理数据在令人揪心地跳动着……
视线已渐渐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
这一刻,是2012年5月31日11时9分。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强忍着剧痛,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分钟!
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享年75岁。
他,是一位毕生为共和国铸造核盾牌的功勋科学家——
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我国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我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
得知他去世的噩耗,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94岁高龄的程开甲院士扼腕惋惜,派家人专程送来自己亲笔题写的挽词:“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总装某基地将士用一副挽联为他送行——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于国舍命 人天共仰
身患绝症,他一次次放弃会影响工作的手术治疗;离开人世当天,他还9次要求起床工作
林俊德搞核试验,一辈子鲜为人知。他的突然离世,却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穿透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心。
他的心跳停止那一刻,西安唐都医院一群与他仅仅相处8天,目睹他走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医生、护士,哭成一片。
54岁的科主任张利华,临床30年送走过无数的病人,这一刻却双膝跪在林俊德的床前失声痛哭:“您为理想和信念奋斗到只剩最后一口气!您是我最敬仰的病人!”
护士长安丽君一边为老人擦洗身体、整理遗容,一边泪如雨下:“谁也劝不住您。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整个腹腔全是肿瘤,竟然还要拼命工作……”
“80后”女护士赵俊青泣不成声:“躺着是病人,站起来是战士。林爷爷这种人,像神话里的英雄。”
他去世的讣告在基地局域网上一发布,跟帖便蜂拥而至——
一位老专家彻夜难眠,写了一首五言长诗《马兰魂》,深情讴歌林俊德“一息游丝细,长谈发展情”的奉献人生。
一位自称“从来没有写过诗”的年轻网友,饱含深情写下一首88行的长诗《永远的记忆——送别林俊德院士》。
一周之内,基地局域网就上传了16首缅怀他、赞美他的诗词,各种悼念文章、跟帖更是与日俱增。
让人没想到的是,一位网友上传的《卜算子·悼林院士》,竟吸引众多网友为其“千修万改”。
原诗如下:“关外横荒原,人迹踏漠罕。纵逾古稀志且坚,哪管清与苦。无意仕达显,力气撼河山。驾鹤西游化仙贤,魂洒万人间。”
一上网,马上有人自告奋勇“帮你润一下”,将结尾改为“功勋凭苦干,英魂冲霄汉”。
紧接着又有网友建议只改最后一句为“精神人间漫”。
更有网友“将韵脚都换成了平声”:“多饮盐碱水,常斗戈壁滩。卓著功勋未满足,愈老愈攻坚。无意谋仕途,有力撼高山。毕生心血今撒手,驾鹤化贤仙。”
……
改来改去,人们不是在探讨诗词写作,而是在缅怀林俊德的辉煌人生,感悟他的精神魅力,品读这本厚重的人生大书。
一位75岁老人的去世,为什么能如此感天动地?
于国舍命,人天共仰。
罗布泊“蘑菇云”的背后,有他几十年的付出。
在林俊德的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获得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7项;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87年,光荣出席全军英模代表大会;1990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比这“成绩单”更打动人的,是一份“林俊德院士住院记录”。
那是他生命最后8天的旅程。
去世当天的记录中,记者看到——
07:24 监测血氧82-86之间波动。医生建议用面罩呼吸,提高血氧饱和度,林总(林俊德生前曾任基地总工程师——记者注)同意。
07:44 林总要求起来工作,家属劝其多休息,面罩给氧行动不便,林总同意。
07:50 胃不适,频繁呕吐。经同意下胃管。
08:03 医生通知要换血,否则上午这一关难过,但家属遵照林总意愿,放弃。
09:26 林总突然说:我要工作。护士跟他商量说一会儿让他工作,点头答应。
09:30 林总再次要求工作,护士说等他休息,身体好一点再工作。
他说:“我等不了了。”
林春(林俊德女儿——记者注)问他:“爸,肚子很难受吗?”
他摇头:“不,我要工作。”并反复要求工作。
林春问他:“你要弄什么?我帮你弄。”
他坚持道:“不行,我自己来,我要工作。”并询问护士现在几点了。
看着女儿流泪,林总望了一会她说:大家要高兴。
面罩下林总的声音有些闷,但很坚定。
09:40 林总又说:我要工作。
林春说:好,我把笔记本支上。
林总说:行。并要求坐起来。对于女儿反对他坐起来,大声说:可以。
大家跟他商量坐在床上是否可以,林总反对,说要下来,坐到工作台上。
医生建议他不要下床,他坚决要下来在工作台上,说:效率高。
……
这天上午,已经腹胀如鼓、呼吸困难、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要求下床工作……
老伴说不通他,女儿劝不住他,医护人员也拗不过他。
9时55分,林俊德被搀扶到办公桌前,在电脑上伏案工作……
一旁的生命监护仪上,跳动着一串令人揪心的数字:呼吸46,心率137,血压96/61,血氧饱和度76……
大家多次劝他休息一会儿再工作。他一再摇头说:“不能休息,一躺下就起不来了。”
从病重住院到去世的75天里,他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工作”。
去世前的一周时间,林俊德更是争分夺秒:
——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
——3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2次在病房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实验任务;
——完成了130多页、8万多字博士论文的修改,写下338字的6条评阅意见;
——与基地领导几次探讨基地爆炸力学技术的发展路线;
——向学生交接了两项某重大国防科研尖端项目……
他去世后,还留下一本在病床上所做的工作笔记,有对计算机、保密柜文件资料的处理意见,有某重大国防科研尖端项目的最新思考,有对若干在研项目的建议,等等,如今他留下的这个笔记本,被作为“核心机密”入档保存……
为了这些,他一次次放弃了延长生命的机会。
5月4日,他在北京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医生告诉他只有做手术,或化疗、放疗,才能延长生命。
获悉这些治疗可能让他再也不能工作,他毅然放弃了手术和治疗,并告诉家人:“无意义的延长,不要。”
5月23日下午,为便于工作,林俊德转到了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医生决定对他进行手术或化疗。他再次拒绝,却两次要求回单位工作。
5月26日,因病情恶化,他被再次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拉着主治医师的手,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5月29日,他身体出现大面积肠梗阻,不能进食。医生再次建议手术,他说:“不要勉强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帮助,他还在病房里争分夺秒地整理科研资料。
5月30日,林俊德的腹部胀得像鼓一样,病情再度恶化。B超检查发现是大面积肠梗阻,需要马上手术,否则很难熬过这一天。
担心手术后可能再也无法工作,林俊德再次拒绝了。
医院组织专家会诊后,建议他做透析治疗。
林俊德问院长:“透析是否会影响工作。”
院长说:透析可能对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听完后林俊德坚决地说:“有影响那就不做了。我现在还有一些工作没做完!”
这一天,从下午5时30分到晚上9时45分,他一直坐在电脑前整理科研资料。
最后一次延长生命的机会,就这样被他放弃了……
第二天,这颗永远不知道疲倦的心脏停止了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