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天宫一号(微博)”外观示意图
高光谱成像仪是天宫一号搭载的有效载荷之一。在轨运行期间,多个应用单位利用它的“火眼金睛”开展了地质调查、矿产和油气资源勘查、森林监测、水文生态监测、环境污染监测分析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高光谱成像仪由中科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共同研制,是目前我国空间分辨率和光谱综合指标最高的空间光谱成像仪,在空间分辨率、波段范围、波段数目以及地物分类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同类遥感器先进水平。
“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安排高光谱遥感对地观测,主要是利用高光谱成像仪‘图谱合一’的特点以及在地表覆盖识别能力、蕴含地物光谱信息等方面优势,有针对性开展研究。”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介绍说。
在林业方面,高光谱成像仪在森林覆盖制图与变化监测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空间遥感可以获得较大范围的数据,因此利用遥感数据可较好地估算森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
高光谱成像仪在森林防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森林防火主要应用的是中低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卫星数据,对于较大面积火场非常敏感,但对燃烧初期的明火通常较难探测到。天宫一号高光谱成像仪可同时获取不同波谱范围的数据,更好地满足我国森林防火预警扑救的需求。
海洋遥感是20世纪后期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对天宫一号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解译、信息提取,用于海岸带信息与海冰信息监测,同时针对土地利用、滨海湿地、潮间带、岸线变迁、保护区、石油平台监测等信息进行了制图。
在数字化土地利用监测方面,目前大多光谱数据由于受空间、光谱分辨率等限制,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天宫一号高光谱成像仪具有较高光谱分辨率,在类别细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研究人员利用天宫一号高光谱数据对北京通州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测,并与同一时期其他来源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对比。“对比显示,天宫一号高光谱数据分类结果更精细,可清晰识别出主干道、细小河流、田块边界等。”遥感地球所研究员刘良云说。
6月中旬,我国将择机发射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继续实施交会对接试验。“神十任务结束后,我们还会安排开展高光谱成像仪相关专题应用,比如湖泊生态监测、青藏高原监测以及城市环境监测等。”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系统工程部副主任李绪志说。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分离 继续开展相关试验
9月17日16时15分,经过近5个月的飞行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按计划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分离,继续开展离轨前的拓展应用和相关试验。9月17日15时29分,地面发送指令,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施分离。按程序,天舟一号分离至后向120米并保持位置,地面确认状态正常后,发令控制天舟一号正常撤离,天舟一号建立三轴稳定对地飞行姿态,在高度约400公里的近圆轨道上开始独立运行。
0评论2017-09-21
官方介绍航天计划:2015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3年6月26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邓一兵介绍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有关情况。会上,王兆耀介绍,下一步将开展空间实验室工程的研制建设,计划在2015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0评论2013-06-26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飞船13日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第5次与神舟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0评论2013-06-14
张柏楠:神舟十号年中发射,天宫二号正在积极研制
下一艘神舟飞船的任务是什么?天宫一号将会有怎样的“继任者”?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将会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代表。
0评论2013-03-04
我国将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今天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将于今年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展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
0评论2013-03-01
神九飞船今日下午将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北京时间今天(18日)下午,天宫一号终于将等到神舟九号飞船。自从213天前与神舟八号飞船分别,天宫一号已经独自绕地球运行了3000多圈。
0评论2012-06-18
航天员,天宫一号欢迎你
神舟九号飞船箭在弦上,即将飞赴太空,与早已运行在轨道的天宫一号对接。此时此刻,仰望苍穹,人们纷纷投出探寻的目光:天宫一号,你在太空还好吗?
0评论2012-06-15
天宫一号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实现“四个首次”
发射场系统总指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今日对记者表示,天宫一号与神州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实现了首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首次有女航天员飞行等“四个首次”。
0评论2012-06-13